8 月 21 日,在东西半球的相反黑白时空,与人客“哲”网聊了 51 分钟。其中,我应答了他关于阅读的问题。
既然是聊,肯定有交往相互。但在我整理时,感觉原话全都上到这里,很是拖沓。于是,把些客气话的、节外生枝的、无关紧要的,拿掉了,保留有实质性内容的说话吧!
给它个标题:“不绝对化阅读”。
2017-09-04
【哲】谈到网络阅读的问题,好像白岩松有说过,大意是网络文章只能是知识的碎片,浏览过目可以,够不上阅读。围绕他的观点,网上有过争论。先生的看法?
【拾穗】是的,是有过这事。白的说法,还是有前因后果的,他说话的逻辑比较缜密。引发的争论,分歧很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对立。
大陆国人的任何争论,绝大多数是没有结论的。根本在三:不谈定义,只争不论,半途而废。
连定义都不清楚、不明白、不确立、不确信,岂有此理可针锋?
所争是“是”、“不是”,不论述“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为什么不一定是”。
争不了多久,没有耐心,没有耐性,继续各执己见搁着,或者销声匿迹。
我自从晓得爱因斯坦说“世上唯‘相对论’是绝对的”那日起,我就对万事万物给予不绝对化的智、识。尽管还有强烈情绪化的时候,还有很片面的时候,但要比之前好许多。
拿白岩松的“阅读”说法来讨论,我的看法是:争论双方无法对应一个焦点,是因为:第一,“网络文章”或者“帖子”是不是文章;第二,写的人有没有本着严肃的、能说明人文知识的态度,具不具备做学问的过程;第三,是不是学问斟酌后的心得。
我烦一类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尤其以名校毕业大半辈子自居,老了没有自己写的任何一篇上得了网络的,却每天数次闲无聊得手痒,把些网络流文进行传播。那些东西,稍注意浏览,稍加想想,就能察觉原帖谬误的哦,但这些很以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人,偏偏又发现不了,随手转贴。这类人大概就是白岩松概念里的那种“算不上阅读的”人群。
【哲】就先生您的认为,什么才够得上说是“阅读”呢?
【拾穗】阅,是看。看,有一般浏览,以眼睛扫过则算的,也有边看字句,边理解内容文义的;不一定有直接的看法和意见要表达。以领导对文件的“已阅”可见通则。
读,本义就包含有:目视、口念、脑想、心领神会的过程。当然,其中又分有默读、朗读和颂读的形式;有通读、识读、记读、研读、攻读的层次。白岩松说的阅读,或许在层次上,至少要达到识读。
我认为,这些分化和划分,在非理论教学的实际日常里,是很难绝对化的。有说“这篇文章我读了八遍”的人,或许也就像小学二年级完成语文老师布置作业的读,而有的人只看一遍,就能娓娓道来从中所得,评议入木三分。
再就是,读的是什么文章,什么论著。就我看过的白岩松的演讲视频,及其为此的人们争论,感觉都只在非物质、非理工的人文类,文史哲社经;医有中西医的,农的有转基因的,它们的是是非非。这样,阅读哪方面,阅读什么内容,也绝对化不了。当然,还有天文、地理、物理,太多的阅读对象,大家都没能涉及,也涉及不起。
所以,对我自己而言,老年的修身养性之阅读,仍然秉持这么一个原则:不绝对化阅读。不绝对化阅读的层次,不绝对化阅读的类别,不绝对化阅读的媒介。
【哲】具体到网上的阅读,先生能说说您最常阅读的网站,或者门类吗?
【拾穗】这样,我把几个网站拷给你吧!
我每天上午必要浏览的有:
知乎 https://www.zhihu.com/
360 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index.html
FT 中文网 http://www.ftchinese.com/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http://club.kdnet.net/list.asp?boardid=1
爱思想 http://www.aisixiang.com/index.php
子夜睡前,躺下后,用手机通通拨弄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有:
视觉志
萤火虫沙龙
中国好学者
原理
MedSci研究
建筑师杂志
设计吧
解局财经
历史路
瞭望智库
历史大参考
史客儿
国道
微察
拾遗
抗震
i看见
果壳科学人
科学松鼠会 http://songshuhui.net/
果壳网 http://www.guokr.com/
剑客会
历史大参考
华声论坛参考文摘 http://bbs.voc.com.cn/forum-49-1.html
图说历史 http://bbs.voc.com.cn/forum-57-1.html
网易新闻数读 http://data.163.com/special/datablog_16/
【哲】有的我也看。请教一下,“知乎”差不多完全是青年和很年轻的人的帖子,先生这么有学问的学者,怎么会排在第一的兴趣?第二是“ 360 个人图书馆”?
【拾穗】谢谢你,你的问题里,已经包含了答案。
我阅读,是因为“学”和“问”。“知乎”里面许多都是跟现实生活紧密贴切的学问。
“学者”是致力于“学”和“问”的人。一个年过七旬的人,自闭在斗室的人,怎么样见识世界,接触社会,感知时代潮,套近乎与青年,“知乎”既是管道,又是能给我最广泛、最及时、最具活力的热能源。
在长年浏览过不计其数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之后,总体来上,我觉得“知乎”的文章,大多数像纸媒《读者》杂志里的文章,不少甚至可以与刊物《读书》里的媲美。涉猎门类、知识面、文章美感,思想精神,精神活力,每天都有让我下载保存和推介给我以为有助他们的亲友。
我很惊喜和诧异,“知乎”能不约而至地集结起那么多有识之青年,有情趣的男女,不俗不献不媚的人文爱好者!
今天,我就向一位对狗狗有兴趣的亲戚,推介“你什么时候被狗的智商震惊了?”我还特别提醒说:“后面的跟帖也很有意思”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43719/answer/224013178
还向另一位长期被痔疮困恼的青年人推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21624/answer/224731301 “你的父母有哪些烂操作?”,那实在是唯当代优秀青年才能妙笔生花的帖子。
我认为,这样的帖子就是文章,就是好文章,就是值得阅读的文章。
“ 360 个人图书馆”的作者们,显然年龄要大,甚至老。文章的厚度有的也比“知乎”厚点。
二哥网站的功能、风格、做派,完全不同。
对于不同的网络文章,我看啊,当如纸媒文章一样,去翻阅,去阅读,去感知。
纵然当代青年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已经很不同于大四十几岁人的,然而关键不在于是不是“阅读”,而是他们要读什么,他们有必要读什么。
这就还是一个共生的、相互理解、互相通融的问题。绝对化地说“是”和“不是”,则有背于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