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自感孤独的青年人往往是多情者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2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就字面来看,“孤独”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却是众多的,孤单,孤寂,孤零零,单独,孤僻,寂寞等。但是,只要细心地从现实生活中对各个词的内涵加以体味,便会觉察出它们很有些值得区别的——;
     孤僻,以孤独为秉性的怪性情;
     单独,指行为者没有第二个伴侣,既可自愿如此,也可受令而为。
     孤零零,意思同“单独”,但只因被迫所致;又指事物无同类者,或因人为,或因自然。
     孤寂,一个人独处,环境冷清。
     孤单,指仅有一人,心、力均无援。
     寂寞,环境冷清,一人独处,无所事事时的一种心境。
     孤独呢?指独自一人;指独自一人时,感到无依无靠的心情;指身处群体中,而心事得不到他人的知晓和理解。它并不单纯是独自生活的状况,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的行为。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产生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的,未必就没有这种苦恼、孤独,主要是个人在社会群体活动中的一种自我内心感觉。孩童的孤独感,主要是自身个体没有保护者而引起,如需要大人的怀抱亲 ,需要有人作伴睡眠,需要小朋友来嬉戏玩耍,等等;老年人的孤独感,主要是生活料理、经济来源、言语交谈没有对象时,对身心无依靠的伤感,如丧偶,膝下无子女照顾,行动无伴,没有人要听 唠叨话等。
     孤独,对于青年人来说,最主要的是个体的思想感情,在群体生活中缺乏知己。
     在孩童时期,人所需要和易于满足的是直接的感情交流,即使天生气质相当内向的,也不排斥他人的亲 ,不会自甘情愿在众人中独处。他们的哭、笑、言行都不作掩饰。因为某种要求,他们没有能得到他人给予的满足,他们有时也会表示宁肯单独呆着,而不参加群体活动,但只要隔上一小段时间,他们都会返回,先前的不愉快随即消失,甚至很快被遗忘。孩童时期的人,其感情是自然的,却也是浅薄的。
     到了青年时期,人在对社会群体注目的同时,总期望自己已经被社会承认为成年人。这就极自然地将自己置于成年人的社会角色地位,拔高自己并不成熟的思想感情,以天真纯朴的自我对社会的设想,要求社会如愿以偿。这种思想感情很丰富,充满了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的爱和善意。这种思想感情的拥有者因此也就相当自负。但是,对社会还未真正了解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改造社会的。在碰钉子,遇困难,“遭挫折之后,青年人很容易从自负一落千丈到自卑。他们因为自己的设想得不到别人的附议,心情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而深深地苦恼。由于自己的设想是精心的,所以自己对待它就慎重其事,而别人也许认为并不怎么样,别人很快就忘了它。这一来,自己就更感到知音难觅——孤独感终于形成。
     纵使青年人时常自感孤独,但只要这种自感存在,他们就不至于对社会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青年人对孤独的自我感觉,来自他们将自己这个个体,与社会的群体产生比较。当代朝气蓬勃的社会生活、群体气氛,总是要以巨大的吸引力来牵导他们走向群体,靠拢群体。知识贫乏的孤独者在学海书林中寻找力量的宝藏;考场挫折的孤独者在灯下案旁解求成功的答案;事业不顺的孤独者在茫茫人海里重张顺风的船帆;爱情失落的孤独者在世道途上再觅忠贞的伴侣;经济不振的孤独者在殷殷勤勤中操劳义利的收获……太阳的升落,宏钟的震颤,道路的交叉,车辆的拥挤,街市的喧闹,闪烁的霓虹,奔放的舞蹈,新村的阳台、村镇、圩场、电影院……婴儿的啼哭,情人的吁喁语,父母的目光,老师的教导,朋友的闲聊……微电脑软件技术培训班,现代派画展,星期日外语会话一角,机械系统产品信息交流会……彩色纷呈的家庭,节奏鲜明的社会,几乎不允许孤独的青年人孤独的时间过长,更不因此使他们产生对生活的冷漠。冷漠的反面是多情。从这个角度出发,当代有自我感觉孤独的青年人,往往是多情者。深受中国观众赞赏的日本著名电影演员高仓健,向来以沉默寡言给人以孤独的印象,事实却并非如此。他认为:“相逢,我喜爱的字眼!欢笑、愤怒、幸福、不幸,都随相逢而来。结识各种各样的人,因而能不感孤寂;在人生的路上走下去。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人生”。
     当青年人苦恼时,他们不一定都很外向,把内心的思绪请别人来帮助理顺,有孤独感的人就特别喜欢独处。人们不知道他们往往是多情人,或者因尊重他们而不去打扰他们的独思,这就无意中给孤独者造成了独自一人的环境,孤独者的孤独感因此深化,痛苦感加强。发展集体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发挥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对于帮助孤独者来说,实在是最佳的药方。
     “孤独”,它的反义词是“众多”,而众多人发展的高级群体形式是集体。

          (1986年10月新世纪出版社《爱,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