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旅的诗响之吕
|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8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2015 夏之旅· 去回俄罗斯”已是三个月前的事,“走马行踪(游记)”记载了三十篇的日志,却还只是写实的前半部,即使将来要写后半部心得,迄今也还在为建构备料。
资料搜集的越方方面面,思绪越错综的复杂,要想捋出条理,我有德无能,时时感觉力不从心。
所以,我想先还是写几篇已经历历在目的。譬如:孙子枕头,利物浦前话别,教室和课堂,犬之表情,还有其它,但似乎大脑精进而双手疲惫,意念正常偏意志疏懒,所以又一搁再搁。
想休息几天,放松地调节一下思想,于是,像课程表里的“自习”,我选做古画今题的功课。
已往题画的内容,寄情的,抒怀的,言志的,叙事的,都有过;有一首的,也有“组合”的。这次,我想:能不能在作业上来点自我突破?在已不再是看别人家作品的这年纪,更必要自我表达的这时期,从哪方面突破,如何突破,便当了前。
先拟定三个可以由着我话题的去“要”画,“条件”是:可成一系列;可以一故事,可能一主见。
缺一不可。
强调“一”的本质,在于强调“我”在系列故事里的表现,并且能自己达标,能拿得出手呈现给读者。
找。
(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
遂心愿者《明 · 陆治蔡羽书画合璧册》。
因为我用,裁掉原诗,光留画幅,再做装裱,变册页成挂幅,顺序重编,以人的走马行踪游历记标记成 10 个阶段:栖居、浪迹、逍遥、登高、望远、闻钟、听水、举荷、观澜、驿亭。
它必须表现的是“我”一路独旅之始终——所以行,何去行、怎样行、见闻录、得什么——故事人情,觉悟山水。
第十幅多写了一首,这样就有了10 幅 11 诗的现在。
不在句里使用标题所用字,而是力图以具象来实现标题,这是古法,自先生教起,自青年以来一向练习着,到如今还是继承,还是照旧,谈不上“突破”。
在《听水》时,叠声字、行声词的使用,也还是沿袭,纵使刻意而用,已经达到自然流畅的水平,仍然算不的“突破”。
而《逍遥》、《举荷》里分别采用的顶针法、饶舌法,则借鉴了古诗和当代的通俗歌曲,仿效而已,还是没有“突破”。
再就是典故。有诗家认为律诗应运用典故,我总觉得要备注——不论是自注,还是他注,都不直接,都麻烦,倒是词、曲那样的明白简捷,所以之前我是不肯用典的,这次《逍遥》里有庄子,《登高》里有王维,《闻钟》里有杜牧,《举荷》里有屈原,《观澜》里有伍子胥、伯嚭、夫差、勾践,《驿亭》里有秦琼、伍子胥,“突破”吗?确切地说,应该更似改斜归正,接近专业的水准。
唯系列性的故事,这是个突破。
这点是值得自得的。
至少我未见谁有如此。
思想在脑髓里旅行,心志在诗响中律吕。
我于是。
(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
作为独自的行者,因久居一处的厌倦而向往陌生的好奇,为去向的不定而时常流浪,在不测的深谷欲出而仰叹顶峰的玉树临风,看天边的日出月落而体会天时多半不与地利和人和,不到寺院而能心观世音,无须到海已见惊涛裂岸,一声“兮”足以言情小说,一浪花是知江头江尾君我距离……
这样地,消耗的差不多了——荷包里的、筋骨内的,还有思想之后,回心转意了,还是家的好……
这是多么自残的消费,何等落难的纠结!
我如此。
第十一首的末句“千秋一卷诗”。
语不惊人?
2015-09-17
【本篇有关】
“律吕”,是古乐“六吕”、“六律”的简称,也称作吕律”。古代以吹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低。若从低音管起算,奇数的六根管是“律”,偶数的六根管为“吕”。
又,“吕”,古汉语通假“旅”,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