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科学的数据最重要的、最广泛的、最直接的来源都由科技产品检测、记录、分析、提供。
我的数学从来就一塌糊涂,打从有计算器开始,到现在我几乎已经不会口算。
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能提供科技数据的日用产品之极大兴趣,也不影响我一向喜欢借助MicrosoftOffice Excel,来设计我需要的统计分析表格。其中的一般性法则,我甚至可以说运用得相当娴熟。
因为兴趣,所以天天在用,所以娴熟,所以喜欢从中获得心得。
去年,我写过《糖尿病人的自我调控一例》、《吃成问题》,还有一二篇其它,不能说就是科学,但起码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了自己。其中,表格的部分,现在还在继续往上登记,迄今还是自我参照、监测自身健康状况的东西。
上个月网购一条99元的“计步器”手环。到今日户外行走戴它,夜间睡眠戴它,记录了二十三天的数据。
从数据表来看,俨然是科学的。但是,将单项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算,得出的结论却有不小的差距。譬如:
1、以卫星测量,我每天所走的线路、路径、坡度、起点、终点,长短距离应该是相等的,即使有时会因为遇到车辆挡道,多走几步或十来步路,也不至于相差1100米!
就“为什么”,我做了测试:如果我戴“计步器”手环的左手撑雨伞,那这支手臂就没有摆动的动作,即使我的腿还在走,右手也还有前后摆动,但是“计步器”的计步功能、里程计数、热量消耗的数据都不发生变化。
将“计步器”改戴另一支手腕,撑雨伞的手作交换,结果一样。
按照说明书上说的,将卵石状的“计步器”放在走步人的衣裤口袋,也可以。而我的竟然出现人走10步,它就上3个数,甚至人根本停止走动3分钟,它的计数却前进了51个数字!
唯有将“计步器”扎在脚踝部位,它的计数才与人的行或止达到同步。
2、照道理,同样的路程里数,戴“计步器”手环人的速度应该和所消耗的热量相应,基本对等,速度越快消耗的热量也就应该越大,反之亦然。但是,计步器却相反,完全不顾及路程、时间、步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味地做按照步数的多少得出热量的消耗数!
这让我联想起,1999年在东京,日本友人送给我一件当年最新的科技保健自测用品——“血脂测量报告仪”。物件大小如现在的两只香烟盒,测试人先将仪器电源开关打开,输进本人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洲际人种五项数据,然后两手把握其“左右双耳”,一分钟后它的显示屏就报告出: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脂与标准的差距是偏高或是偏低。
我当时特别喜欢那稀奇物。因此每天都认真填写真实资料,认真测试。因为测多了,熟能出窍了,突然有一天,我填写一个胡乱编造的“人”的资料,然后还是用我的手去把握,结果显示的报告是“那个人”的!如此瞎编个八十岁的女性,即使叫个小男孩来把握,显示的报告却不知是谁人的!
我终于明白了,所谓的“血脂测量报告仪”,实际上是普通的家用电子血压计,“报告”给出的是血脂与标准的“差距”,不是总胆固醇含量,更不可能是甘油三酯、胆固醇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这一“报告”揭穿来说,就是拿身高、体重、性别,年龄、洲际人种五项数据作为计算器的计算基础,经过计算器预设的公式计算出来的。
那么,“计步器”手环其实是个“摆动感应器”。其“计步”功能完全是感应的所得,其感应的正误值与“摆动”的幅度直接关系。由之显示的里程、热量消耗数据,都是其内置电脑芯片预设的公式演算的结果。
心率、体重、身高、年龄、性别的数据,都必须另外用别的仪器测量或写明,然后通过电脑或者手机输入给它。
于是,它会根据“体重kg÷身高m的2次方=身体质量指数”来向测试人报告“
BMI指数”。再依照“过轻<18.5;正常18.5~24.99;适中20~25;过重25~28;肥胖28~32;非常肥胖≥32” 给出“健康小帖士”。
99块钱,不算研发专利的成本,单以生产、营销二方面来算,我估计每一个手环的成本最高不会超过23元。但是,同类的商品,作为时尚,网上当前一般价为300元上下,中的在800元左右,高的1458元及其以上。
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产品不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但当这样的科学研究的产物转变成为科学技术产品,经过流水线生产和商业渠道的流通,最后成为物品使用的时候,它们都只能提供科技数据,而不是科学数据。
即使这样,“计步器”手环提供的数据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主要是使用得当,尽可能为感应器测得接近真实。我的方法是:把感应器“卵体”粘贴在运动鞋里考脚心的一侧,使之一步一计和止步不计。其实是从它提供的步数、里程数与自己记录下用时,进行计算,从而得知平均每秒的步长、每2步的步长。生理医学根据中国人的健康体质测评,认为身高168公分的男性,一般行走每秒钟的步长应等于和大于80公分的,属体质好的,健康质与步长成正比,小于40公分的标志着生命力衰弱。
其它的评判标准还包括步频。“计步器”手环提供的数据也可以为此见效。
这是我在本篇本标题下要说明的辩正心得之一例。
之二例是关于食物本身的热量、人食其物所吸收的热量——这是两个并不等量齐观的数据,但往往我们将二种混为一谈。
我因为必须减肥,所以从食品的品种到单日食量两方面都加以严格控制。方法有三:一、网上查看食物所含的热量;二、使用食品计量器过秤;三、表格记录日摄取食品的品名、数量、热量,以及单日总摄入热量数。
喜欢“知其然”然后追究以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我,在没外人的时候,遇闲或写东西时,喜欢啃坚果类闲食,尤以炒蚕豆最好。
炒蚕豆的热量,每100克是171.54大卡。就前些日子,我最能啃、最持续啃、每天啃250克,连啃12天,总共3公斤,结果怎么样——不但体重没有增加,反而明显下降。
这就引起了我三个思考——
第一,食品的热量数据是怎么来的?
网查,得知其来源大致有二:
一种:实验和模型获得,“燃烧”是实验的一部分。其中采用一种名称“量热仪”,也叫“计热器”的容器实验:将所要检测的物品,例如煤炭、油品、秸秆压块、食品,置入其中,密封,然后进行物化,使之转化成热能,若1公升的水温度上升摄氏1度所需的热量,换言之1卡路里的能量或热量可将1克水的温度升高1摄氏度。
二一种:把食品的成分分解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糖分、酒精等的含量,乘以各自的单位热值,再相加所得之和。
这就引发了我下一个思考:
第二,我啃进肚里的炒蚕豆次日绝大部分都以嚼破的“颗粒”状态排出体外,这就表明它们只有一小部分被消化吸收转化为热量,而食之的重量所标明的理论上的热量,则绝大部分“没有完全燃烧”或者“根本就没来得及燃烧”。也就说明:大热量所食并不等于大热量吸收。
于是,又引发了我第三个思考:
第三,减肥者是不是应该在选择食品时,可以根据个人牙齿和胃的接受能力,挑选一些不容易消化的,又能满足胃口的食品,而不是一元思维少吃和素食、绝食。
我的心得,只是作为个人实践后记录。上传在这里,总会有人客看到,那目的就有了附带——我的以正视听,或许自己也还是不够很正。
2014-09-13
【本篇有关】
2013-11-04 糖尿病人的自我调控一例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9/2824.html
2013-09-05 接受宣判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7/2762.html
2013-09-09 “饥饿”正传后话饿感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7/2766.html
2013-09-30 吃成问题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