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煨】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2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话说的人多,听的人多,传的人多,所以俗;照办的多,见习的多,所以习俗,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字记的多,文抄的多,不知的多,不究竟的多,所以是世俗。何故?因为科学家当作迷信,不屑一顾,而文化学者认为不上档次,不去作为,即使有兴趣民俗的一二,那不过说故事而已,欠缺研而究之和辨识的认真,所以顶多是传说的整理。不信?请在网上查一查,便知我的上述言之凿凿。
那么,这活儿就该着我这样的,科以学,文作化,研究知辨识,认真此道的不伦不类者来也!
且看我下文的先讲祭,再讲祭灶,然后讲为什么“女不祭灶”,再解“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最后是什么日子祭和拿什么来祭。
在甲骨文里“祭”的刻画,最下半部分看似“不”的样子,其实是三脚支架架了块板,中间的“一”,就是板上的案;最上部分左边的是“肉(‘月’字,第一划竖,而不是撇)”字,可以联想到汉字以“月(肉)”字为偏旁的骨、肌、股、肺、肚、臀、肥、能、胜、期、朝、朕、……有364个;最上部分右边的“又”是人的手。这样子,就成了人拿肉放在一个案架上。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一”和“不”,恰好还结构成“示”字,而“示”象征“祈求”, 可以联想到以“示”字为偏旁的汉字:礼、社、祀、祖、祝、祐、福、祠、……有115个。所以,“祭”是牲肉祭,是荤祭,是一种礼。
倘若只知《说文》:“祭,祀也”,而不查其中的“祀”,那我就有一个问题要提出来了:“既然“‘祭’就是‘祀’,那么,何必要造意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呢?”追究之,可以得知,区别在于“祀”只供奉天神,而“祭”则天地神灵、列祖列宗、一切亡者、任何死人,通通都供都奉。
那么,祭灶,祭的是灶吗?当然不是。灶不过是物,人造之物,人使用之,爱护之即可,不必供奉,所以,要供奉的是:暗地里通过主宰灶这物,能够直接干预到使用者一家人生活的那个神灵。
就好像人类在无法解释大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时,总是会依据人们的实际,创造出几乎就是人类,但能力和权威又绝对超越过人类的“神”一样,当我们这块土地上,有了对火的使用和敬畏,就创造了火神;有了对烧煮熟食的使用和依赖,再创造出灶神。这些神当然归属于玉皇大帝……
人是有性别的,神也有性别,譬如,有玉皇大帝,也有皇母娘娘,雷公和雷婆,土地公和土地婆,如此等等。为什么成双成对呢,因为现实里,完美夫妻结合的家庭才是社会的倡导,所以,神在这块土地上,是“在道”之“载道”所云,道教的是。社会人创造的神必须是社会的榜样,除非分管污秽的神,例如厕神。《封神榜》有都说明。
灶神也是一对,玉皇大帝和皇母娘娘之下,灶神的位置当然只能是“灶王爷”、“灶王娘娘”,或者因为成天看锅台的,司的职与管家和管家婆同,还年年打小报告,唠唠叨叨的,
那就叫二位“灶公灶婆”吧!
既然有神,那就得供奉,就得祀,就得跟自家死去的爷爷奶奶一样祭之。
灶公、灶婆什么样子呢?当然,就人模人样的。
这一来,就有了“女不祭灶”的解释——
一说: 灶公,长的像小白脸。什么人是“小白脸”?男妓,也就是现在暗讽的“鸭子”。当着男妓的面,直接叫“小白脸”或者“鸭子”吗?不!非礼也——当然要称之为“相公”、“公关先生”。
这一说法,流传最广,最接近这块地的人物风情,但又最不把神作为神来看,所以,最不合理,最经不起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再一说,还扯到“扒灰”上去了。据说王安石——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那个王安石,就是北宋丞相、新党领袖、这块地方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的同一个人的王安石,暗恋其儿媳,有一次写了一首诗,埋在儿媳日常烧灶的灶灰瓮中,儿媳清倒瓮灰时应手得心,也将和诗埋于其中,王安石扒灰后,得心应手。
这一说法,只怪扒灰的太有意思、太坏伦理、改革派领袖的太会变法,反而把原本因此“女不祭灶”的来历给消灭了。但,由此,也可见:要么改革派领袖本就不是什么守规矩的人,守规矩的人就不会发动改革;要么,反对改革的对立派也忒损人,不但从性方面来毁誉,还拖到乱了人伦常纲的支架案板上展示。
第三种说法,最古老:灶神创造在夏或更前,是这块地方上资格最老一批大神里的一位,是五帝颛顼氏的儿子之一,名叫”祝融”。 祝融既是火神,也是灶神。祝融的长相,要看的人,可以查傩戏,傩戏里面有它的面具;也可以联想,祝融整的就是当代动画里的红发、青面、獠牙的样子。所以,“女不祭灶”是免除女的在祭祀时稍有不慎,供奉不周,被捉拿了去的凶险。
这一说法,因为不仅古老,而且没有与时俱进,所以早被淘汰到祖宗三十八代以前了。
讲了这么多,就我的考据,没有一个说法是出于根本的。
那么,什么是“女不祭灶”的根本呢?
《易》。
周时的易经,比较夏要晚。所以,或许,周之前夏、商时期,祭灶男女皆可,只是随着《易》从文王流传到民间,民间才从阴阳学说中衍生出“属性”阴的女子,去拜求“属性”代表“阴”的夜、月和月神,“属性”阳的男子则祀天(昼)、日、和日神。火,“属性”阳,火神当然也就是阳性来担当。这么来看,灶神有氏有名为祝融的说法,才是唯一可信的。
《易》的卦象和爻辞,许多都还结合到夏历——也就是我们现在不这么叫它,而叫它“农历”——的廿四节气。古人将祭灶安排在廿四节气的最后一个“大寒”。大寒是阴气最盛的时节,倘若再使“属性”阴的女子去祭“属性”阳的灶神,那岂不更加阴盛阳衰,来年火怎么能旺!
古人的上层意识要成为民间的意志,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所以,“女不祭灶”直到大明帝国时期,才终于成为忌讳。
这里,还得讲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南宋以前,各地祭灶的时节并不同。
《易》之前祭灶是在夏季的“小暑”到“大暑”之间,为了祈祷田地里的农作物不被太阳烧死,地不至于干旱,所以祀火神。因为火神、灶神是同一个人,所以祭灶同时。所以,《易》理初出,还在王宫龟甲占卜之时,祭祝融,男女仍然皆可,而后只限女的祭,以“阴气”来平衡“阳气”,再后来,就改成了在“大寒”的时节。
像这样祭祀改变时节,或者各地仍各有时间的,迄今最现实的还有祭祀死人亡灵的扫墓习俗,清明的有,仲秋的有,冬至的也有。
即使都在“大寒”时节,有人以为祭灶在腊月廿三、廿四、廿五都可以,各地不同。通俗的说法“官三民四船家五”和“金三银四”。
不仅要指出,这不是各地的不同,而是人等的不同,我还又要提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为什么官家在廿三祭,市民在廿四祭,船家在廿五祭?是不是自古以来这块地方就连神也跟现在这样“让领导先走”,或者虽然都做“中国梦”,但是连同床都异梦,何况一平方米5万的你买380平方,我就完在墙上圈的那个“拆”啦!你可以说“不,不,不!不是这样的……”那好,我再来解释其中的为什么——
南宋被灭,金国短命,大明复兴。社会起色,经济渐兴,相当发达。忙忙碌碌一年了,官府也得休息过年,商铺也要盘点结账,幕僚、伙计、雇佣,最迟不超过腊月廿三,一概结束。所以,官府、工商、地主,腊月廿三手头就没什么事了,这些大贵大富的人家,就会在这天的晚上祭灶,送灶神上天。廿三这天才领到薪的,拿到钱的,讨回债的,这些市民农户,当天是没可能赶得及祭了,那就次日吧!古时船家这连日来的忙活,就跟当今的铁路春运一个样!总得把客送完了,再顾及到神吧……
“金三银四”,有两种解析,既可以理解成“廿三是正日子,廿四的成色差些”,也可以看做“富人廿三,没什么钱的廿四”。这里没提廿五的“五”。为什么?船民历来岸上无居所,漂泊,备受歧视,福州土语甚至以他们一辈子没鞋穿或者不穿鞋,蔑视谓之“裸蹄”和“裸蹄仔”。
没鞋穿和穿不起鞋的人们何止船民,陆地的农夫不也四海无闲田还饿死的吗!所以还得祈求神灵的保佑,来年才会有梦。“民以食为天”的穷人最要祈求的就是管吃管饭的灶神。富家拿三牲荤祭,贫家没有荤的,那就凑合着素的吧——麦子初芽打浆做的麦芽糖……
总结一下:
祭灶有三不同,性别不同、节日不同、祭品不同。
我啰里啰唆讲了这么多。
201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