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教养心得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0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心知“教育”、“教养”、“教管”、“教化”这四个词汇在实际中有别,想口述出来,说清楚,说准确,却不容易。
     在我记忆里,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极少使用“教育”,从来没讲过“教化”; 有提起“教养”、“教管”,但只有两次,而且,只都在我的母亲训斥我时。
     我的母亲原话是这么说的:
     “莫刁皮!汝这样刁皮,别人看见了,还以为男家厝爹娘无教管汝呢!”
     “细囝生定一点!莫贱!把别人的东西贱坏咯,别人个会怪男家厝大人自己都无受过教养哩!”
     品味福州方言,“教管”应该是涵盖了“教养”意思的,比较起“教养”,似乎来的粗俗、严厉。
     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何以少之又少讲这些,在我追思的理解里,一则可能因为自身的语言习惯;其次是那时代社会文明能给予语词的张力,不像当代这样强大而又懦弱。
     当代,“教育”一词铺天盖地,比比皆是,从尿不湿、奶粉、营养均衡,到大人老人配送孩子上学,替他们背书包,问之“今天考试怎么样?成绩呢!考好了,给你奖励!”都得“从娃娃抓起”。相反,“教养”、“教管”、“教化”没什么人提。所以,有的甚至上了大学,父母爷奶还到学校去,把衣服被单拿回家洗的……教育,通过系统的教,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提升,应试,毕业。“教育”的职能划归学校,机构、组织。
      有人以《三字经》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来辩论,说:“古代不也是把‘养’和‘教’分工的吗?”其人恰是不知,在古代,虽然夏朝始“校”,商朝筑“庠”,周朝建“序”,但有私塾、学堂、书院这类教育机构,为时已后,何况在农耕社会,能就读者寥寥。是故,绝大多数的人得自学,家里的父母既承担了“育”的繁衍务必,又充当起“师”的助立角色。“教养”,在千年的传承里,最是家庭的功能。
      但不论是家庭教养,还是机构教育,都必要通过“管”。所“管”的方面、类别、内容,就是“教”之整体不可豁缺的重要。所以,“教管”在我的上辈们说的福州方言俗话常言里,往往能够取代“教育”,又与“教养”通义,是讲得通的。
      “教化”,有“感化”、“融合”、“化解”的意思,可能“言教不如身教”,可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等等等。那么,谁来“身教”? 何来“榜样”?为什么“顽固不化”?渐渐地,人们会感觉居家环境、人文社会、国家制度的重要。孟母三迁、断杼择邻、蒙以养正、沂水春风、有教无类、易子而教、比屋可封、……“教化”,从与社稷社会关联的一种意识,逐渐形成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制度和责任。难怪,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我这一代的先人们多有行为,而鲜有语言“教化”的。
     怀想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只是遇事了才现场说“这样可使”、“摁能这样”、“灭使这样”,他们去看戏时带我去,任我在后台自己去。对我的教养并无系统,并无关切到我长大会成什么样的人。当然,我的父亲有说过:“大了要去留学,要当博士。”我的母亲有问过:“大了赚钱耕谁用啊?”
     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没理论,却从不担忧我会学坏;从不帮减负,更不用说替我背是我自身责任的书包。到我在家办起“义学”,门生云集时,他们回避到自己小小的卧室。
     我的母亲在世时,每个月都能按时如数收到到我呈上的工资,虽然最终又都用回全家,甚至还得拿我的父亲退休金来补贴。
     我心有所觉:越是有年纪,越感到自己的举动和意志,有许多的许多来源于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给予的教养。
 
                                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