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拙记
| 发布日期:2013年09月2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拙,《说文解字》:“不巧也。不能爲技巧也。”
打有“智商”测评以来,其判断我的次次偏低,就连我自己,也疑惑不解亲眼看到的指数。
几十年勤奋不辍,才不见长,能不见长。
最近,因为处理照相的小品,一坐又是一整天,屁股粘在椅子上了,起不来,头顶的窍这才开了一会儿,感觉“勤能补拙”的不一定对。
现在汉语解释“拙”为“笨;不灵活。”
我想,在农耕社会里开山挖地的活,可以勤能补拙,而到了电子工业时代,勤能补拙吗?
不行。那么,换言之“巧能补拙”。
我成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某些技术操作,无论内行人怎么开导,我终如始,不开窍。
譬如一:自从看到女式自行车弯弯的刹车软线竟然可以刹得住车,我就无法领会“外面的管子虽然还是弯的,但是里面的钢丝已经拉直了。”迄今存疑几十年。
譬如二:我害怕操作所有会自动行驶的机械车辆,因为我永远认定自己永远无法在紧急情况下分得清哪是刹车哪油门。所以,座驾的事全由着别人,即使电动自行车也从来没碰过。
譬如三:从借用别人的,到自己有过和有着六七台照相机,买过和翻阅过多种入门的、技巧的大书本,然而,直到第四十五年过去,我仍然停留在“焦距”、“快门”、“速度”、“距离”这些词的“理论”上,具体的操作,愈发依赖和只会采用“自动”。因此,再高档的照相机,其绝大部分的功能。在我这里闲置。
别人以为我行家里手,百事通,今此说出,显的是一个实打实——“穴”盖了“巧”是成“窍”的我。
在照相机的使用方面,因为有“自动”模式,所以我还能一窍通,这就是“取景”。
现在,若不是要拍对象的庞杂实际,或者后期制作要突出什么,大多数的画面都可以在取景时成像,无须再剪裁。
这一技术的掌握,凭借有五:一是数十年的看画,二是平生里的文学,三是其它借鉴,四是勤能补拙,五是佛家的安静。
中国水墨山水的平面布局讲究“密不穿针,空能走马”的虚实有致;西洋油画层次造就了立体、线条交错出关联、光影变幻成生动、色彩表达的思想。照相机和照相术乃西方人的发明创造,所成的像如画之幅面。东方人,尤其像日本竹內敏信、柴田敏雄那样顶级的摄影大师,利用西洋的成就,借鉴日本画大师东山魁夷作品的画风,成就自己的作品。
我看拍照如看不同的画。
西洋影剧有旁白,与中国古戏曲的“打背供”异种同工。古代中国山水画更有题跋,许多诗文似是而非之,相辅相成得殊胜。
看美物,常自然联想或刻意找寻与之相映成意趣的文学作品。
前天面对自拍小品,所作十五幅的版式创意,正是受到绘画文学教化的启发。
之前,有过借鉴中国山水画题跋的排版,不同的是,那多是为诗配画,这次的《古诗今植》则为画标题,所题取自诗句。
这一做法,还得益于一次偶然听说:西方的音乐录影带,也就是常说的MV,在画面上不是中国形式上的图解歌词,而是承载大量的信息。
所以,这次的尝试,既有类似取像于“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的《潜虬幽姿》;恰好可以符合拍摄对象七色木的“七色霞衣九色龙”的《七色霞衣》;也有只是现象而已“只如小米画烟云”的《小米烟云》,与本诗《松斋秋咏吹黄存之韵七首》并无关系的;还有拍的是柳,却用《题竹》,意在诗句“细叶萧萧拥瘦枝”的堪适。
那些《脉络自来》、《剪就绿云》、《不在红尘》、《白日时漏》、《凡夫对镜》《斜照窥帘》,因为形象的本身存在,即使不列原诗词,也无大碍,都比较好懂。
却有非读出处,否则真不知所谓的《归云起钵》、《豀桃老残》、《唤起情绪》、《汨罗遇风》。这类出处读罢,其妙如禅。《恁谁整翠》亦归此类,但题的是画面上朱蕉红色的反衬。
勤勉于此,因为我存信:纵然电子时代,但在力度方面,农耕社会的劳作仍能奏效。
这十五幅小品都是植物,所以用“植”,别意移植。
在发布《古诗今植》时,写了二句话:“本篇的版式是我自创的,希望自己的尝试,能赋予小品的拍摄有着独自的精气神韵。”和“我不能预见这样的表达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获得静观,先让我和我的家人平心看待他们。”
前一句连续用三个“自”,强调个人意志的坚定。
后一句是我在佛门修行的态度。
有人客问我怎么能刚好记得起来这么合适的句子。
实不相瞒,技巧不能爲,找了个把钟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