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8日、9日《【藏传佛教最常识整理教义】(一)、(二)》之后,现将修持信徒礼仪时应知应会应遵循的轨道笔记出来。作为往后自己旅行或走进寺院参观时,因有了解这些,能比先前的一点都不懂多些兴趣,也不至于因为不懂最常识而失礼于有信仰的他人。
本文资料基于《图解西藏密宗》一书,结合曾读过的其它书籍,辅以别处相关的材料,作要点概括,综合成以下。
这些礼轨,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的同异有别与否,不是此处要作文的。繁多的佛门所事,也不是我能力所可言的。
本文的文字,是我个人组织和理解所得,不是抄来,也不作转去,所以,其中可能有错、误,恳请有知识者人客指正,并务必请告知依据的出处。
继本文分后将有仪轨(二),与教义(一)、(二),四篇合成“藏传佛教最常识整理”。
2010-11-16 日夜 / 17 子夜
仪 轨(一)
朝拜的最重要气场营造
1、室外
① 山川
在佛教从古印度和尼泊尔传进吐蕃以至大肆兴起之前,吐蕃有自己的原始宗教——
(旧汉译为“本教”)。
苯教以日月星辰和山川湖泊为崇拜物。
在佛教取代了苯教之后,对山川持续的崇拜,既是苯教的遗迹,又是藏传佛教仪轨的发端。
将座座高山、处处大湖假
以不同之佛、菩萨等其宗教人物的化身,继而顶礼膜拜之。
因此,在藏地,凡有高山、大湖;就有佛,有高山、大湖,就有朝拜者。
朝拜者挂起经幡、堆起尼玛石。
② 佛塔
佛塔的意义在于
其是解脱了生死痛苦和精神彻底觉悟的佛之象征。
西藏现今的佛塔,其形式最初是随着佛教从古印度和尼泊尔的传入,在建筑过程中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风格。
建筑佛塔时,一开始就必须根据将来塔之主体的大小,在基地上先筑起高于平地几十公分的名为“月轮”的基台。在佛塔就成后,最后在月轮的外围再雕塑以一圈造型为莲花瓣的“莲花座”。
佛塔的主体从下至上由塔座、塔瓶、相轮三部分结构而成。
塔座一般为方形
,也有多边形的。象征僧众。
“僧众”共同托起的是佛之所在的佛龛。佛龛为覆钵式。所谓的“覆钵”,就是把钵颠覆过来,口子倒扣。龛内存放佛像。
“钵”之正面所开之门,名为“辟门”。
“钵”的上面从大到小逐个向上叠加扁圆盘,竖立而成圆柱形。扁圆盘。名为“相轮“,有6盘、9盘、12盘和13盘,相对的称为“六相轮”、“九相轮”、“十二相轮”和“十三相轮“。
最高部分装饰以船形月托圆日。
顶端的云状装饰则代表“空”。
③ 尼玛石
吐蕃藏地遍地是卵石、砾石。先民磨石斧狩猎,凿石锅煮饭,垒石屋居住,因而形成了对石头的器重。苯教认之具有灵气,遂成崇拜物,称之为尼玛石。
尼玛石的堆砌统称作“尼玛堆“,藏语“曼扎” 或“是供”。
按形式
则分有二种:尼玛堆、尼玛墙。
在藏地的山口、路旁、湖畔、村落、牧场、天葬台等灵气聚集之处,都有用大小不等的石块,集垒而起的石堆,藏语叫“多本”。
在大小石块或卵石上刻上真言(咒语)、经文,佛像,涂以色彩,然后堆成一道长墙状的,藏语称“绵当”。
“尼玛堆”是最原始、最朴素的祭坛。
④ 经幡
藏语“隆达”。“隆”指的是风,“达”指的是马。
因形状如旗帜,所以,最直接的汉译是
“
风马旗
”
。
苯教视高山为地方保护神。山神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本地众生的安全,常在风中骑马巡视,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的平安。
古代先民将牛羊毛系挂于树枝上,在草丛石块上或玛尼堆上摆放牛羊头颅,祈望“风中骑马”的山神来抚慰生灵。
因此,哪里有游牧民,哪里就有将牛羊毛的系挂。
后来,因为部族的争战,系挂物改为布块,
成了旌旗,挂在营地,作为标记。
随着佛教经书典籍的传入,出现了在纸质品、纺织品上手工绘写经文,张扬于寺院、悬挂在宅门上的小小旌旗。于是,有了“风马经幡”。也因此附着出经幡始自佛教的传说,一曰佛祖经卷被大风刮成万千碎片后,飘到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大众凡得片者皆得福。又一故事所曰大致与此同,不过人物是一出家人到印度取得真经归途中过河,经书被河水弄湿了,他只好把经书全摊开凉晒,结果一阵风起,刮得经书满天满地满河面。
“风马经幡”简称经幡,也有称之为“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的。
经幡与时俱进于印刷术和纺织物的进步,从手工的书写和绘画,
已经演变成印制于布、麻纱、丝绸、尼龙和土纸上的手工业和工业的大批量产品。
每面经幡的形状与大小,有如领巾,三角形的;有如手绢,正方形的;有如旗帜,长方形的。
经幡以白、黄、红、绿、蓝五种色作为五种象征。
至于哪“五种”,说法多样。最流行的是“五行”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以此祈愿受五种自然物质结构和制约的世间一切事物,能由对立转向和睦,由坏转向好,由恶转向善,由凶兆转向吉兆,由厄运转向幸运。不仅能够转向,而且转向得如风神速。
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小经幡每五色为一组按秩序排列,用绳索连接成串。
经幡上的图像,中心常常有一匹骏马,马背上有象征财运的“喷焰末巴”。经幡四角结合西赤、东青、南黄、北绿的“宇宙四方”说,各画一兽图:栖息林中的老虎象征着木或风,居于山上狮子象征着土,双翼发火的金鹏象征着火,大海中鱼龙龙象征着水。
还有的图像为佛像、八宝吉祥和经文。
一般情况下以一条或数条牵扯,或树木,或山石,长短不计。
十数条结连的经幡从以一个至高点,以辐射状牵扯固定到地面,形成“塔幡”,是众人群集祭祀的场地。
寺院的经幡的幅面为长方形,旗帜状,以一杆为主幡,竖立如林。
所有山口、路旁、湖畔、村落、牧场、森林、寺院的经幡都是为生着祈福的,只有天葬台附近的经幡才是为亡灵祭祀的。
无论是什么样式,什么图案,什么尺寸,什么颜色,什么地点,什么场合,经幡都是信众借此希望达到俗世与佛界沟通的关联。
藏
地的经幡不同地域略有差别:拉萨地区的内容很宽泛,形象纷繁,线条细密,印刷严谨,选布讲究;藏北地区往往就地取玛尼石上的石刻直接拓印,所以线条粗犷,图像丰厚;藏东地区不做小经幡,而是以几丈长的白布为一面旗帜,用一块或数块雕版回环往复印刷图案,印色仅限赭红和黑两种,单纯而强烈,日晒雨淋后更显浑然。
2、室内
为自己、家人室内修行有所依托所设俗称“佛堂”的,藏传佛教称之为“坛城”。
① 陈设
私宅中的佛堂一般位于住宅的最高处。
“坛”,即高高的香案。紧靠在正面墙壁。
坛的中间,供有一尊佛像或本尊像(
例如修观音法的信徒,就以观世音菩萨当坛的主尊,而修莲华生大士法的信徒,就以莲华生大士为主尊),代表
“
佛身
”
。
像的左边,放一卷包黄或深红色丝绸的经文,代表“法语”。
像的右边,置一小佛塔,代表“僧意”。
安放这三种宗教物品,既意味着因此有了佛教
“
三宝
”
的佛、法、僧,又以此来建立信仰人与身、语、意三业的联系。
另置一张较矮的供案,用来陈放供品和法器。
高僧活佛使用的法器,包括象征慈悲的金刚柞和象征智慧的金刚铃,这是最为重要的两件。其次是由两片天灵盖骨制成的俗称“嘎巴拉”的手鼓,以及系于腰间的两个小骨锤。
一般修行者的法器只用一种带有两个蛋壳的小鼓,和用来打鼓的两个小球。
②供品
分为五供、八供。
五供:花、香、灯、茶、果。
八供:先将八只(或十四只、十六只)碗或杯,在佛像之前方排成行,然后由右至左,第一只碗放一海螺,第二只碗放一水果,第三只碗放香末,第四只碗放一烛,第五只碗立檀香三支不烧,第六只碗红教放白花五朵,白教放红花五朵,第七只碗盛滑水(即加有肥皂水的沐浴水),第八只碗
盛清水(或开水)。
③摆设
五供仅一排。
八供为一排或二排均可。
二排,靠近佛的一排是供佛菩萨用的,靠近自己的为观想变化之用。
若器物不平整,应在碗杯的的下方置米垫平。
茶、清水、水果、滑水务必每天一换。其它适当时再换。
在供品的前方,中间置香炉,两旁再置烛灯。
③ 挂幡
有的坛城挂有象征人体三脉五轮的色彩斑斓的挂幡。它起着提示信徒修持身密部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