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自在(修持)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门自在(修持)
 

独在泉头听滴声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1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



六十岁前,我文笔之时,确实无数次的能感受到得灵感一触即发,流淌的思绪好似突地迎面撞到礁石,原本平平无奇的水面,竟然因此激越出细细的雪浪花!尽管很快都又平复,却总能出有纹路,文章急速铺成了篇。

六十一岁末《春秋农事》起始,每有被问及关于“创作”和“灵感”时,我都既生硬、也的确如实地回答“日志是写实的,不关灵感”,一句话抵挡了话头。

想必这应是我以前喜文,讲过些文学的什么,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吧!当然,再就是《春秋农事》里的格律、新诗、短篇小说,题材也脱不了文学的炉灶,想说“已经完全撇开文学创作和创作常要常生常有的灵感”,只有自己坚信罢了。

我是不是应该这样来说,可能会清楚些——

第一,……。

第二,……。

第三,……。

这些可以不说,却是要说说为什么偏偏在六十一岁以后,灵感消失不来的原因。

我自知,一则因为日志的纪实性无须;二则即便诗歌和短篇小说,都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深思熟虑、斟酌再三的,水路无礁,思绪缓缓即可成就;三则最为清醒的是:自觉有灵感发生的年纪已不复存在,好比女性更年期以后的绝经,于己修身养性的记实录事录思而言,每一篇下笔之前,对题材的选择和借以表达的体裁之考虑,最适人心所在的,最堪思绪所以的,莫过这么一处——独在泉头听滴声。

游客若见泉水汩汩以为此即泉头,那是未究尽其源。

泉头的水,是仅成象为滴的,半晌一珠的,从岩缝石尖慢慢地渗出,积聚到自重不起了“嘀”地一下,投入到底下的水洼,发出一响“嗒”来的。不紧不慢,循其本性,自成声律,悠幽然在无光无明的洞穴或阳光山顶的草丛……

我一人在。

这种的思想处境,更显然与我六十五岁皈依佛祖,孤入深山,独在泉头的那时那种那等幽静有关。

也只有有过如此存在的皈依和修身养性之人,方可在此对佛教没有“灵魂”的说法真正理解,也方能接受相应的“神识”一说。

我之前——很久很久以前,三十五六岁时,以及很久以前——四五十岁时,游历过经人工开发布景彩灯照射的钟乳石岩洞,那里面也有泉滴,但声气颇丰。

即使几年前,六十五岁了,在西域藏地也见过泉滴,但那是已被赋予“神力”的图腾,顶礼膜拜者的经幡水湿哦!

人声嘈杂。

人心游荡。

这是个色彩变化和事情浮躁的世间。

不是我的应当。

回在家里,说予家人关于泉滴声响的美妙。

家人陪我购置来两只大小、横竖、形状相异的玻璃鱼缸,分别通过净水器系统把滤水控制成泉滴、泉水初出之声像。

他们都走时,我一人在家写这些。


20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