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印度印象-种姓的问题
|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0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我很感兴趣的旅行课题。
我在上一篇的日志游记末,列出为此补做功课看过的网上的东西,说:“有些尽管带有知识的网页,但三篇‘印象印度’客观也认真之外,则无一例外全是个人感觉,或者伪装成感觉不到,或者坐井观天云云,则提示了我做反向思考,促使我在做补课的作业时,更加认真和更加严谨治学。”
就“种姓制度”一题,除通常的产生、发展、经由、现状的一般了解,我最想探索的是:
一、“瓦尔那”,其分层构架合“理”吗?依据是什么?
二、运作方式之所以能长治久安千年之久,其内部机制轴心是什么?
我阅读 https://baike.baidu.com/item/种姓制度/424985?fr=aladdin “百度百科”对“印度种姓制度”所做的简要介绍,认为它真让我提一纲见数目。
其中,第一要件就是“种姓”的语意!
因为有了对之前望文生义“种姓制度”的纠错,而今确知正解:
第一,在印度,与之相应的辞汇是梵文“ जाति ”,音译汉字“阇提”,其带有“社群”与“次社群”的意思,也略带有“物种’的意思,“即反应该体系中聚落、定居群体与彼此分工(如同自然界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的意涵”,这与拉丁语“castas”纯洁或英语、法语的“caste”原来所指的“部落”或“种族”之意,不大相同。
第二,“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
第三,中国人很少有了解印度教的,更少注意到印度教经典所叙述的“瓦尔那”的本义,是“颜色”;而大多数的人会很自然而然地把意思归向到受到百年批判的“宗族”,甚至严酷的“宗法”,以至加深了中国一些汉族人对印度的负面偏见。
2月24日我的补课有了以上的收获。
从2月25日开始到3月9日,我的功课集中在书架下查阅,把过去读的书,记得起来的那些可能关系的篇章句节,再翻出来。
我想知道:
一、古印度对人之社会的“瓦尔那”架构,是否在世界各地有不约而同、异曲同工?为什么?
二、婚姻为什么要考虑“门当户对”?为什么戴安娜王妃与她当时丈夫查尔斯亲王婚姻注定要失败?所有的不同阶级的婚姻,结局为什么大都不幸?为什么《水晶鞋》是永远美丽的童话?职场凭什么“以才分工”?人际的“人以群分”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对吗?谋事该不该“志同道合”?血统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和“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在鄙视“种姓制度”的中国就不存在吗?那么“官二代”为什么仍然是“官”?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跟印度的“种姓制度”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北京是不是只能是北京人的和高等人才准入的中国首都?达尔文进化论的物竞天择有潜在的类似“种姓制度”的机制吗?……
浏览网络,注意到 https://www.jianshu.com/p/2d771582afb2,一位中国游客写的“印度旅行才真正发现印度种姓制度为啥存在这么久?”我有同感。
我的重读,我的补课,让我在几天的时间里,忽然开始发觉人为的社会法则何其虚伪!发觉人们的成败,似乎与这个人或在社会法则的虚伪中游刃有余,或挣扎,或披荆斩棘,或陷入泥淖无法自拔……
想起导游BOBO说的“‘印度’的意思,就是‘一次就够了’”!
2018-04-03
【本篇有关】为此查阅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