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依依闽北】盛夏底色

   发布日期:2012年07月18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前几天去了闽北。
      能和自己的家人亲爱,这对我实在是最心满意足的快乐。
      因为先前说好去找个月底好来避暑的地方,所以按林儿的推荐,家里的大人小孩一道驱车去到海拔900米的村庄踩点 虽然我是第一次去,但那地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即已知晓,属那时期我们干部下放最偏远、最清苦、最 难得交通的方域。

 
 
      四十几年后,这一路的去,眼见自是陌生,现实中什么不变!想象中不变的应该只剩下地理的位置。
      山区的景色,虽属自然,但终究会因为新的开拓,因为新的建筑,因为新的作物,而改观,然而,我这么想,也这么觉得,能不改的,能不变的, 或许还就只有万物存在的底色。
      据林儿说,冬天山上下大雪。
      我想得出茫茫的白色。但,那不是山区的底色。

 
      亚热带闽北的山色,纵然春风暑日秋霜,甚至哪怕冬雪,年年吹拂、暴晒、强压、覆盖,有一种却是它性格使然的定势那样,总是不变的,这就是它的底色。而它的底色既不是大西北高原的沙黄,也不是藏地碎石块的暗灰,更不是江西泥巴的赤红,而是植物繁茂的绿。
      它的绿,唯有盛夏才充裕,才丰满,才富足,才真正。
      文学写手在表述绿色时,词汇相当的贫困,“草绿”、“深绿”、“嫩绿”、“苍绿”、“青翠”、“叠翠”、偶尔也用“黛色”的,但“黛”又已是黑色,有所不当。

      闽北,我生于斯,长于斯,庆幸于斯,落难于斯,业始于斯,所以,究根不能不认斯为本。可是,今次,六十多年后,才第一次从底色方面来认识它。在参天大树之下参之,在玉米遍地之旁玉之。终于感悟到所以写之绿色的文词,之所以少,是因为难,难就难在绿色太过平常,太过到处,太过时刻。
      车在开时,常被我叫停。
      为的是看酷热的盛夏里,暴力的阳光下,渐去渐高又渐回渐低的这山色之绿。
      我有感于那用过“黛色”一词的写家。
      真的,近竹深密之林,远山淡显之处,冠树蔽日之里,黛色是存在的,是生活的,是动情的。甚至,因为黛色,草绿、深绿、嫩绿、苍绿、青翠、叠翠等等,才有了跳脱的机缘。
      于是,我从有时会责怪过于随便墨色渲染胡作非为技法的心理抵触,转而对山水画作墨色浓淡之分的理解。
      那墨色啊,这黛色哦,好端端闽北山色的底色好端端的,根本色也。

      林儿推荐我去的村庄叫明洋,地属南山镇。
      明,盛夏的开朗。洋,面平之地。使我联系到山水画的用纸。
      其山势,其山色,其远近,已然入眼成画,或长卷,或斗方,都写下人间真色。
      镇的名字,无非方位,在地名册上宛如汉人的姓陈、姓张、姓林、姓李、姓王,本没啥特别要写的,只是自然联想到“采菊东篱下”和我的要避暑,又因为这六老七十的“寿比”,所以,还是有感而写。

      人者,孩儿无知,不懂故乡意境;到忙于事,年轻未必关注本来;只有老到我这等,才注意到底事的底情,底景的底色。即使不为避暑,如飞鸟临高停脚的眺望,能得此参悟的机缘,心得了。
 
                                                 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