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看】如厕纪要
|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0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我最初见到“如厕”,并不懂是说“上厕所”,还以为是“像厕所”的意思。后来,我翻查了《辞源》、《辞海》、《古今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才知道是“至”或者“到”的意思。 《辞源》“如”:“⑾之也。往也。《左传 隐五年》:‘公将如棠。’言公往棠地也。”虽然各典籍皆无“如厕”的词条,但都有提及其为“如”字用法之一。因为《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保留,注前加了 “<书>”,可知现今还作书面文词使用的。
显然,“如厕”要比“上厕所”含蓄、斯文。
所以,平常既然要那样,说说“上厕所”,也没什么可含蓄的。只是在北京,在首都,尤其是上人民大会堂那样最高人民政治会议场所的厕所,往国家大剧院那样最高音乐戏剧歌舞用处场地的厕所,尤其是我下面要写所见的主要,还是以“如厕”斯文为妥。
4月23日下午,先参观人民大会堂一个半钟头,后参观国家大剧院一个小时,在人民大会堂如厕二次,在国家大剧院如厕一回。都拍了照片的。
当然更多的不是拍厕所,而是我这回去感觉有意思的。厕所不但有意思,还有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为被政治安排,我进过一次人民大会堂。今次去,除了还觉得二楼座椅的皮革依旧之外,其它似乎没有明确还有哪些不变的。
开放参观的只有湖南厅、辽宁厅、北京厅和广东厅,四个。
辽宁厅里摆着二十来张餐桌,椅子已经重叠了起来,好象刚举行过膳食的。
广东厅空余一大片地毯和几盏以木棉花为造型的大吊灯,只有前面某电影“首映庆祝会”的大标牌与后头壁上一幅水墨画相互照应。
北京厅的正面是张以故宫为中轴扩展左右,并延伸到遥远地区的广角镜头照片,虽然中央有巨大的吊灯一盏,但给人的印象不免黯然,缺少了许多应有的辉煌。
湖南厅还算是真政而八经的政治会议排排坐的样子。正门关闭,得由后门进出。后门迎面有扇双面湘绣的大屏风《岳阳楼》,立座的架子底部用的图案如同汉马王堆的漆器,与正门背面的油画《张家界》呼应,正中墙面镶嵌着巨幅绒绣画《毛主席和各族人民在一起》,56个民族各出1人,拥戴着毛主席,一共有着57个人的画面,宽8米2、高3米5。靠窗的一面,两张高高的桌几上各摆放一件瓷的瓶和盘,都是醴陵窑出的。
虽然厅内矗立的八根大柱,以桃源县的木纹黄大理石镶砌,柱面还有黄铜丝掐花的图案,类比景泰蓝,富丽堂皇,但我还是特别喜欢进出时,那门扇的黄杨木雕和拉手图案——大方而豪放,细腻而流畅,透显出湖南人民的一种性格。
如今楼堂管所多得到处都是,饭店大厦更鳞次栉比,此些物件并不少见,有的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说上世纪末和这世纪初,人民大会堂做了一番修缮更新,但从格局和细微末节处,还仍然要叹服半个世纪风雨大厦依然。于是,我更多观察大厅的阶梯、迎宾的屏风、画幅、灯盏,乃至地毯的图案纹饰,以及厕所。
到国家大剧院也一样,2005年它还没完工时,我从西长安街路过,远看第一感觉就象是个墓,问过几位同事,他们也都觉得晦气。这次从地面下地底,进往大门,更觉得墓是梁山伯的,左右对开的两半,尤其象随时等待祝英台来哭坟时,雷电一打闪,突然会打开的架势。所幸招牌是横着写的,倘若竖写,只怕一如碑文。
不过,说真的,还不得不惊叹法国建筑师的设计,尤其太阳穿透玻璃顶上一层薄的人工湖水,波光粼粼地映射到地层下的金属隔片时,那景象真是奇妙绝伦。
我只能参观,而不可能买得起听一场一般的音乐会,普通座位也要比我一个月全部生活费加起来还高的票。于是我拍“墓”顶的苍穹、“墓”室地面的倒影、音乐歌舞题材的雕塑、歌剧的服装、舞台的设计、小型的演示、楼层的电梯、步行阶级的台板、花朵、现代时尚的灯饰、色彩斑斓的大理石……,以及厕所。
如厕人民大会堂,觉得好奇,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神圣和带有政治性的举动。虽然所见已是装修过的设备,但简洁明快,显得政治的清明和廉洁。
如厕国家大剧院,当然浪漫,虽然只作壁上观,那色彩与自然的纹路,可以看作奔腾不息的黄河,也可以联想到西南六省干旱的土地,还可以和地沟油挂钩起来,……我觉得自己这样乱想太缺艺术细胞。
惭愧之时,不禁打了个激灵,把最后一滴尿滴进了小便器,出到“墓”地之上,精神一下抖擞了起来——换了人间,已近黄昏。
201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