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大良小食随记二三

   发布日期:2009年03月18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现今的世界虽然仍然是凹凸的,但食铺酒楼饭店就如同百货商场,所闻所见却差不多的平了。因为我逛商场只是探个情报,而吃饭则还图个不曾,所以每每新到一地,吃饭前必先问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小食。
      昨晚在大良,顺德的地主首推双皮奶,我赶忙说“之前在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仁信店已经品尝过”,便不再想见那咋一看像豆腐脑,闻起来有牛奶味,吃进口甜不拉几的了。
      听说有个“大寨食堂”后,地主我们驱车前去。
      应该是过了晚饭的时间,“食堂”里像我们这样的“人民公社社员”不多了。于是,在点食之前,我很在意地打量了一番来后的所在。

      此店在闹市,门口的招牌和店堂挂件当然是临摹过文化大革命时期农舍的。虽然造作得还真不像,但胸前戴着毛主席像章的服务员、自报出生在1968年的老板、严重脱漆的桌椅、高音喇叭播放着的小小音量的革命歌曲、土里吧唧的破茶壶,都很能刺激感官对历史舞台剧场景的亲切。
      上的小食有四五碗盘,我最中意的那碗干稀适度的带皮南瓜。盐和酱油先炒后煮的,以咸为主又掩盖不了保留着南瓜原本的甜,瓜囊柔软着金金黄,瓜皮固然的硬黄绿,我夹一块,想一下文革前三年困难时期的最想;吃一口,思念青春的单纯和生命所求的原味。再端详壁上框里的粮票、肉票、鱼票、布票、煤票、糖票、油票,还有那些老照片上人们的眼神,以及毛主席的画像,走到外面了,有一种退不可退的错综缅怀,进不知进的复杂取舍。是感情?不是;是感慨,那感慨什么呢?知道,就是说不出,很像喝双皮奶。清末大良白石村一养牛农户,撇起牛奶煮沸后结的一层油脂皮,再煮沸再结一层皮,又将双皮与其它淀粉和糖调制的奶脂品,不清楚的清楚,不现代的古怪。

      今天中午,地主我们又开车去到一家小食店。门口的楹联左右挂反了,里面陈设最有韵律的当属餐碗和调味罐器,形状或方或圆或八角,一色贴膜仿青花瓷。
      地主有道,这店的整修南粤风格,侍应的穿戴像渔家女。
      我笑说那塑料的芭蕉树长不大,侍应生打扮更似江浙一带船娘。
      我们对这一来二去的文化说象,自己也笑得开怀。
      说话间,所点鱼蓉粥、陈皮绿豆沙汤丸,已端将上桌。

      这二样小食完全可以顾名思义。
      鱼蓉粥,是将鲜鱼剔骨剁肉成泥,加调料后和米粥一起文火煲。这本来应是很有滋味的,我却因为它用了香菜而觉得别扭。

      绿豆沙作羹,放芝麻或花生汤丸一道煮,这样的做法各地常有,而以干橘咸果皮入味,我还是第一次见名。食时,觉得甜在于圆圆的丸子,咸溶在羹汤里面,别扭不别扭,特点有特点,还好。
      现今如果不吃炒菜,真要找个地道的地方小食,我的经验就得到马路边,墙旮旯,那些地方还有。什么北京的烤白薯、天津的炒板栗、合肥的爆锅巴、长沙的干地瓜片、广州的萝卜牛腩,厦门的炸鲜虾饼、湛江的小小鱼干、福鼎的油面光饼,……眼见为净,我稀罕这些远走的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一如我们进出没有大寨精神的“大寨食堂”时的感叹,也像观望刚刚建造完工的“古街”时的茫然,有不能适应的不好和适宜的好。
                                
                                   2009-03-17 / 18 断续写成  顺德 大良 玉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