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麻把酒(对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桑麻把酒(对话)
 

人情世故谈何易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2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问】人到底有没有“相”?

【答】当然有。

如果没有,那相互之间就无法识别,就无以记忆,就无可言及。

正是人各有相,即使双胞胎,也有细小的差别,此即是“相”,人们才好交际,才有准确的社会人际的见识,才有表述和再现。

我们可以按常言说来分个大概,也就是讲,大概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是“生相”和“长相”;第二组是“相貌”和“样子”。

生相,来自遗传,无从自我选择。我们可以看“出生的相貌”来判断其受到的遗传,说“像爸爸”还是“更像妈妈”,或者“眼睛像妈妈”,“鼻子像爸爸”,或者“很像爷爷”,或者“隔代遗传”等等。这是一种“生相”,就俗话说的“胚相”。

随着成长,“生相”渐渐不再被人提起,更以“长相”而语之,虽然也还关系到父母家族“侄女像家姑”、“外甥像娘舅”的说法也不少,但人们着重以眼见的容貌之同时,还会自然地从个人的心理感受来说“相”。这时候的“长相”,已经包含了其人内在透露出来的气质。

“相貌”之说,常常因此,尤其被女人们评头论足。

“样子”则由观察者所看到对方的状态、姿势、姿态、态度、精神面貌等,进行个人的“信息处理”所得。这时候,由于观察者们各个人筛选信息的处置和原则不一,那么,感觉得到的映像也就差异,有时候甚至不是同向差异,而是完全相反的印象。

所以,你问的,我答的是:有“相”的“相”,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术士的看相,最有名的相法——麻衣,柳庄,你问我“准不准”,我告诉你,这是古人通过观察、归类、总结,得出的当时人相貌的一般规律。捧着《麻衣相法》、《柳庄相法》对自己看相,我比喻作是拿古代人物画对比自己,人形不变成鸡犬,这是一;人心不古,不一定对,当是二。

跟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一样,或者“站三年剃头店,什么脸没见”一样,我对“相”的看法,更多的是对人的观察、感觉、记住、积累。

一句话:看“相”,不如“听相”。学菩萨观世音吧!

【问】我晓得你常常说你不参加这人的什么应酬,那人的什么聚会。今天,你不是也还来了吗?刹刹底你岂不是也还得来?

【答】你说的,确实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极的不愿意去任何应酬。我认为,应酬是很费自己宝贵时间的。凑热闹的事,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锦上添花的,我原则上不参加。

所谓的原则,就是不会改变的基准。

然而,有一类事,人家有通知我,我就尽可能或一定很要去参加的,那就是丧事。

喜事可以连连,此不去,以后也还有见面的机会。丧事不同,此不去,就再也无了。

说实在,也明白,我的去或不去,亡者已然不知,但因为送丧时的忆念,往往关乎到去者与我以及同时相处者的从前,快乐也罢,不快乐也罢,都一去不返。这就是我为什么去的缘因。

今天来,是喜事,是特例。依景是我外祖母家唯一与我同辈的表兄弟,上上辈,我外祖父外祖母,他祖父祖母,没了;上辈,我大舅大妗二舅二妗三舅,他父亲母亲、二叔二婶三叔,再没了;我大表弟三表弟,他上兄下弟,也没了;我和他从小到老,这一生几十年,姑囝舅囝之亲,一桌吃饭,一床睡觉,一起玩耍,不语可知彼此,几人?我就他这一家了。所以,他外甥孙女、孙女、孙子一出生,个个不到一小时就通知我,叫我取名。我取什么,他们叫什么,二话没说。

这是什么?这是“信”。

所以,起先,我对他夫妇说:“你们四层楼盖好,留个房间给我,我搬进去住。”他妻子马上就说:“汝搬进来住,我煮饭汝食。”真不是随随便便一句话。这话,能对我说这么快的,这世间,嘿嘿!

这就是极个别的特例。

【问】你最不愿意来往的是哪一类的人?

【答】早五六年,你问我这样的问题,我还会给你说法,我会说第一鄙视不忠不孝,第二不与言而无信的人,第三权贵;甚至可以细化到职业,譬如城管、富商、律师、警察;或者也明确地域,排序为上海、江、浙、赣、福州等等。

现在不会这样。

现在没有什么不愿意的,而是同样了我二十几年前,为自己与同胞兄弟姐妹、亲戚大小决心的一条原则。什么原则呢?——“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同样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三四年前我还多少寻思原因,近两三年来则没再在这方面费时间和精力。一则,必有我的不是,既然是我的不是,那也就不合适了对方,要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所以,顺其自然的好,好就是了。二则,没有谁的不是,都是是,只是走的有快有慢,走着走着,人走散了,与其自己停下脚步等人来找,不知道人家是不是有意疏远,那就继续走自己的吧,说不定哪一天,在哪里,又碰到的。

想一想以前预先设定的品格、职业、地域,实在是自己的无知和偏见。

那么,今日是不是得知了呢,是不是正见了呢,我也难说。因为从方方面面来说,我已经很自觉志愿于单人独处的自在,所以,与人的来往已经少之又少;也所以,你问的我最不愿意和哪一类人来往,问题反而成了别人来决定我是不是其对象的考虑。

这应该跟我的“世事无绝对的对错”和“是人无绝对的善恶”世界观有关。我似乎开始懂得立体的去看待人和事。也可能因为距离他人远了,偶尔再看到,不是视线很模糊,而是内心的判断淡然,没有多少色彩了。

【问】这么说,是不是你已经什么都看得无所谓了呢?

【答】不,不是的。要不,我就没了生活的动力,也没有了乐趣的感受。相反,我对世上的形形色色,都愈发有一种很要求知的欲望。

当然,我的欲望在于陌生的范畴。当我进入到一个陌生范畴以后,我会以自己的判断,作出“离”还是“去”的抉择。

所以,从这个过程来反省,“拒”“留”的主动性还在于我。

哲学意义的“自在”,无非如此嘛!

【问】什么药可以治心病?

【答】就我对无数他人的观察,和我自己切身入心的体会实证,唯一能治心病的“药”就只有——时间。

疗效一定是有的。要不,心理学就不会说“只要关系的双方完全不再联系 45 天,最痛苦的段落就能熬得过。”

许多自杀的人,就是没有能挺得过四十五天的“大限”。或者,一次挺过去了,却又联系上了,哪怕只是一条短信,一次街头的远远的望见,又得重新开始另一个四十五天。

疗效一定是有的,但无法断根,这也是肯定的。

还有什么人比“失独”的父母更病情严重的?没有。但是,能挺过去的都挺过去了。

前几天,我看到一篇什么文章,有句话很有意思:“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特地设计了个‘忘记’,来减轻人的负重。”

【问】谢谢啊!你给我带来这本《周易理解》。试问一下,我能不能看的懂,另外,卜卦最重要的要注意什么——什么原则?

【答】因为我答应过你,给你一本书,作为基础,所以这本书就归给你用。

《周易理解》是我看过同类书里,认为最浅显的一种。

很有意思的是,就我三四十年对术士的接触,以及我见过学《易》人并与之交谈的,冥冥中感觉“懂”和“不懂”,“会”和“不会”这行,存在一种天赋。就像我见过的,许多做生意的心算,完全文盲的,好些人快过读书人。我堂哥和堂侄两代七八个就是,都是连小学都没读完的,成绩一塌糊涂的,做买卖,这边杆秤星才定,他嘴里面的钱数已经出来了,而且分毫不差。

术士有许多走江湖的,但走江湖的里面,也真有高手,真人,而且这种人除了黄历、看命书,其它都不会。

闽侯雪峰寺有座小小的枯木庵,早十八年,我见过一位当年七十几岁的孤老,出家人,目不识丁,但是一提到某句经文,他当即就能将书翻到第几页,必能继续唱诵下去。实在为其折服也,叹为观止也!

占卜嘛,以我个人屡占屡记,积累对照“兆”与“局”的经验,我以为:

首先一条前提:能用大脑分析的,就不占卜,也就是说,只有实在茫然,不知所措了,才占卜。

其次一个规举:心要静,意要诚。静,无庞杂、动乱、浮躁。诚,不玩笑。

然后必要遵循:一事一占,清清楚楚。也就是问题要单一,指向要明确。一占一记,写清:年月日时分、问题、六爻成象、卦断、爻辞、变爻、变卦。


2015-03-24  追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