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麻把酒(对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桑麻把酒(对话)
 

我这样写游记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前天,人客“秦”正在乌兹别克斯坦旅行,他来过《春秋农事》,在网上问了我几个关于游记的事,我现在回答他。
 
                                           2014-07-10

      【问一】您游记的写法,与传统的不同,也不是网络上常见的,是故意的吗?    
      【拾穗】游记,作为体裁呈现和存在在纪实性文学的样式里。
      中学课文有唐王勃 《滕王阁序》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与《前赤壁赋》,以及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可见游记体裁的影响力和深远程度。
      但是,这一样式的这些篇范文的笔法、内容,在网络时代,在旅游人潮里,除了文学的语言、章法、句型之意义还在,内容功效还能如古代吗?
      不能。
      不能是因为网络的资料信息源的丰足和获取的便捷,是因为世道的四通八达和快速,是因为你去我去大家去的游客之普遍和大众。
      人们需要实用的——包括吃住交通和门票价格在内的旅游攻略。
      人们完全可以在“看图时代”身先事足看到那里的风景。从而筛选去哪里和不去哪些,走哪条线路和采用什么交通到达,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的“主题”,玩这些和不玩那些的项目。
      文学的效应可能让游客记起课本上说的,背诵出什么句子来助兴,或者一语以“啊!好美”毕之,以“这跟我们过去读的书上面的完全不一样啊!”嗤之。
      这多少有点像工业生产时代再现的手工作坊,更合适参观“复古”。
      我一开始写游记,随性落笔,在中学生的作文队伍里立正向右看齐,然后向前看。
      直到我单独向前三步走,将停又走的那零点零一秒钟,才发现古装制服与现今社会的格格不入。
      工业生产的服装尽管大量、低成本、五彩缤纷,尽管有X、L、M\、XL、XXL、XXXL、XXXXL尺码的分别,但并不让人都可以找到合身的。“凑合”的和“还可以的”多。当代网络的游记、攻略、解说词,如同码号类似。
      所以,我行行复行行,写写再写写,渐渐地有了自己的“量自身体,裁自身衣”的“游记服”坊案。
     【问二】对自己写的游记,您有过总结吗?比方说,总结自己有哪些特点等等?
     【拾穗】没有总结。事不到了,不是做总结的时候。
      正是我刚才说的,在《春秋农事》上的游记,起初就是中学生的作文为然。中学生作文,是为了完成老师要求的作业。我多少还是为自己的游走,起到备忘录的意义。
      也正如已经说的,我是在发觉古人游记的功能随着时代人文的进步和互通的发达,反而削弱了,衰退了,还感觉当下的网络游记,普遍严重缺失文学功夫和造诣,好比服装的通适而未必贴身,之后,既在所当然地,又在理随性地,用已有自习文学的粉笔,作坊而缝制合我自身的衣服。
      衣服的功能,在社会的人群中最先是遮羞,而无论任何环境里,其最重要则是为了身体的安全,然后才是交际时要给他人“感觉到我”的呈现需要。
      用形象比喻的游记服,也就是我的游记,我利用这个来自古代传统的体裁来写,当然无论怎么写和写了什么,最基本的就是为了“记住”。在记的过程里,我不去记能够用鼠标轻点即取的资料,不去记别人已经写过而且写的好、写的详实的那些,不去记日程流水,更绝不去传抄任何道听途说的无稽之谈。更多的,我把精力用在对所见所闻的思考,将之作为史实来求证,作为真实来考量,作为生灵来活跃,作为亲自来收藏。有点像西方人对待新娘婚纱那份郑重的精神。
     【问三】您的游记配了许多自己拍的照片。如果只看文章,没看照片,或者只看照片,没看文章,就不能完整清楚全部。但是,传统的游记,或者现在网络的游记,是不需要这样搭配的。您认为,您这样做是好还是不好?
     【拾穗】对事物采取二分法,没有中间,没有中性,只看到两端,这样的思维和判断才会得出非“好”即“不好”和反之亦然的结论。
      我起先说到现在是“看图时代”。
      最初提出“看图时代”的人,是带有批评性质的,意在针指缺少文字欣赏、甚至不喜欢阅读文字的新生代。而我则是以图文并茂,首先是满足我自己的快感,其次是回避我如果将文字、照片二种东西完全放开,我在这二方面的功力都存在许多的不会、不是和不对称。在《春秋农事》最初还没有大量相配的游记里,就随时可见这样的存在。渐渐地以勤补拙的我,借鉴俗话说的“文不够,图片凑”,企图二者相辅相成,希望相得益彰。
      作为形式,应该无可厚非,而作为成就来看,日志是个人的,并无所谓,却因为《春秋农事》的公然,才时有人客评议。迄今未见负面。
      这又是一个“事不关己,何必作为,马马虎虎,难得所谓”的时代,能像你这样注目于此的还有,而能像你这样点题提携的就少了。
     【问四】您这样写,困难吗?难点在哪里?
     【拾穗】日志是心思的表达。人活不死则心思不绝。大概是事已为常了日志,所以并没有什么困难。纵然几乎天天、篇篇的日志都要遇到“怎么表达”的自问,但这些都是思考,不是什么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