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麻把酒(对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桑麻把酒(对话)
 

关于二短篇小说的答人客问

   发布日期:2009年10月30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因连日写发了《二人余》和《会织毛线围巾的武少爷》短篇小说,人客通过页面公开文议、提问的和给剑达私人留言的、追寻人物是非的合计有21则。其中,仅瘦叟老弟专门列出文章与相互对应的问题就有7处。对此本不过是姑且称之为“文学创作”之东西,作者是大可缄默,以坐观更多的不同理解和争议,然而,瘦叟老弟说“老兄不是什么大作家,不必故意留着什么疑问给后人猜测。乘你在世,把问题解答了,更清爽,更清白,不是更好吗。”的这句话,好象我不说便有什么事情存在浑浊。也好,那我就以答问,说些真话,作为小说虚构的充实。
      21问归纳整理成5问。以下是我的答说:
     
      一、 你一向以写日志表达真实的,是什么原因突然连续写了两篇短篇小说呢?
      答:是的,我写博客以来,一直以真实作为日志的自律。虽然有过《瞎眼鸡》那样的小品文和《80块打发掉他》的“半小说”文字,但它们是从我很早年的钢笔字稿录入来的纪念,可以不算是因博客而写的。开始写博客文字以后,《二人余》和《会织毛线围巾的武少爷》二篇是特别标注了“短篇小说”的。
      的确,用短篇小说这样体裁来写博客,是我自己在考虑前一篇时,还完全没有想到的。那天,我按计划是要以散笔写一篇《观井》,内容是关于井的功能的,归纳些因知识而带来的感悟。《二人余》的后半部分小子做的梦,里面夹入的几个成语,就脱胎于此。
      写了开头一节,我觉得笔生硬的很,转而在网上去寻找井的照片,以便作为文字的配图。这样一来发现古井大多刻有井名,激发了让故事贯穿知识带出感悟的想法。于是,开始选择真实的人、真实的事。
      恰如多位人客看出来的,《二人余》的主人公“小子”姓徐,那井是虚构有所寓意的。
      后来,我觉得故事编的离了日志谱,为了真实,署明写作日期后特别做了“短篇小说”标记。
      没想到《二人余》的出现,会引发人客多样的看法,似乎因为《春秋农事》向来的真实,而要找寻核对小说的真实性。人客西安破译很是磨得透我的一些思路,评议点了几个穴位,缺的是没找到《二人余》的命穴。
      为了让人客轻松地不以考据的审视来评议《二人余》,我决定接下来写第二篇“短篇小说”。写什么样的人、事,以谁作为人物的原型,表现其人的什么,自然是马上就要想的。
      《会织毛线围巾的武少爷》篇名最初是“四婶的围脖”,然后依次改变作“闻仔的毛线围巾”、“ 武扫爷的儿子和孙子”、“武少爷”、“武少爷的绝活”。从我构思的轨迹,可知第二篇“短篇小说”创作过程的多变,人物的原型从女性变成男性,由老妇改为小伙,再是一人衍生出三代,又集中到一人,最后才有了人物绝技活件和一生命绝的故事。虽然,到收笔整个过程仅仅只花了六个钟点。

      二、 可以介绍一下《二人余》和《会织毛线围巾的武少爷》人物原型吗?
      答:《二人余》的人物原型基于一位年纪合乎“小子”的青年人。
      《会织毛线围巾的武少爷的人物原型有多个,写出来后连我自己也诧异。这就难怪有四位亲友觉得是以他的事情,甚至生平为蓝本的。
      具体的人物原型,我就不说了。如果说明了,还不如不虚构,回到原来的真实日志去呢。

      三、你是怎么样构思这两篇的?
      答:《二人余》的构思前一部分写实,创作了一口井。小子的造井、观井、生疑、离之、失去,是主线。其中各有原因。原因就做为故事的内容。做梦不属主线,它是“离之”和“失去”之间的故事。最后,房地产商的开发和造假古董只是个结,不在主线中,它是小子“失去”的现象,是小子“离之”的结果。
      有人提出小子离井是导致结局的关键。我自己在写作时,是将结局的归因埋在“生疑”,导致已经“有了纯粹的拥有而满足”的失落。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在这样到处人为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即使像小子这样纯情,在犄角旮旯地里造井,只要稍有疑虑偏差,结果就事与愿违。世界没有纯情,有纯情就不会有生疑。生疑是因为世界的纷繁复杂所导致,有其使然。怎么样来对待所疑,是选择离,或者若即若离,都即是接近了弃的。这就使最终失去成为必然。
      《会织毛线围巾的武少爷》从人的姓名、身世、改名、生平、家庭变故、心理变化、内心矛盾,到绝活的跳出、突然死去、遗句的揭题,现在来看是考究的,实际在题目确定后,写的时候顺畅到几乎随笔而去,不再多想。
      《二人余》以“小子”代替了主人公名字和年龄。
      《会织毛线围巾的武少爷》主人公的姓名我倒是动了点小脑筋的。栎,姓有李、黎、厉同音、近似音。名泅,改名游,当然是因为他生父的死因。泅,浮于水面,古通“游”字。栎泅(游),儿子栎鱼。父子“乐木有鱼”,是缘木求鱼之意。似乎写完也没有这层意思,我没找到合适的,也就姑且。
      人物说话时的表情描述最难为我。所以,我极力避免人物对话。二篇里小子没有话语,武少爷仅有一句,这是我不得已的。好在不但没有影响人物的个性和故事的生动,反而让二者相得弥彰。也算歪打正着了。
      我如果有所谓的构思,那就是一直是我写文字自然而然潜在有的“出人意料之外,在于情理之中”。

      四、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你自己对这两篇有什么评价?
      答:就目前人客反馈来的评议留言来看,二篇故事展现过程的变化和结局,都不在人们的始料里。这是如我所愿的。
      因为我的文字完全是日志的博客,既公开,也没稿费,所以本身不存在价格,也就没什么评价的事儿。
      至于自评自论,可以说说。
      《二人余》写的是年青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浪漫,上半部分和结尾的实写,中间夹了一部分浪漫色彩,这手法正如人客西安破译指出了的,做梦的情节,以及观世音说的“我本女儿身,何期成女人”,都是我自己写着写着就这么出来了,写出来了才醒觉这一节有张贤亮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投影,又是程蝶衣在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台词。我也惊讶它们在自己潜意识里的存在之久。
      《二人余》实有其人。写实了板结,过度寓意写散了不知所云。现在写成这样,人物的单纯、简单但不缺心思,有其可爱,也有其不足。不复杂,但不好写。
      《会织毛线围巾的武少爷》的栎泅(游),人物的复杂远不是我创作他时所预想得到的,身世对心理的影响,经历对心理的影响,变故对心理的影响,乐极生悲至死重复了他生父的毙命,乃至这期间点明了的他生父、继父、三个姐姐、儿子,六个亲人之死,我的着力点用在了家史对人格个性的影响,个性对家庭的作用(他的一句骂话导致他儿子的自杀),以至一切的咎由自取。
      武少爷一生跨度有好几十年,线条白描,结果人物是活动的,有生命始末的。说好,他勤奋、直率、有能力。说不怎么好,他性子急、图虚荣、好表现。这些由来他的自我,包括自卑、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不甘寂寞。他应该属于悲剧性人物一类的,说好也好,找茬连找都不用找,明摆着的那种。他最复杂的是,他的编织是为弥补他对儿子的失误。作为父亲,这是他最美的一面。
      人物的原型里没有一个是会编织的。毛线围巾是为了儿子上吊自杀埋下的伏笔道具。
      二篇是我初学写的短篇小说,能这样,我自己觉得高兴。

      五、你还准备继续写小说或者用其它你没用过的体裁写吗?
      答:会不会继续写小说?应该不会常写,除非我不想暴露什么,例如不好明白的真实,也许偶尔还会写写,人客守江有意以“漫画”来呵护我,正是明白了我这点作为的。但,我毕竟不善于编造故事,不懂得塑造人物,人事要有机地互动成篇,写起小说很难。这二篇以“短篇小说”标识,确实仍然是笔不能拢,墨色胡乱的,所以放在“散笔”栏下,是合适的。
      其它我没用过的体裁甚多,我的文字不过野种,根底肤浅到此,自知不能为的。

      谢谢各位人客关注《春秋农事》。

                                      200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