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史料不及亦心得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5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前几天,看了网上流传的两篇文章。

后一篇是《秦桧的自辩,一篇值得细读的历史小小说》。

先讲讲稍早看到的一篇。

篇名《张思之:没能为江青辩护是我人生中一个失误》。









我查到它 2013 1 30 日的版本:《张思之:我当年是如何为江青等人辩护的》,内容完全一样,只不过标题被更改了。

可见  http://view.news.qq.com/a/20130130/000041.htm

“百度”一下“张思之”,可知绝对是资历极其厚重的著名律师,同时又正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中国网合办的《法治中国》网上所刊文章“张思之  几乎没有打赢过官司的‘伟大律师’”标题所定性的职业工作者。

可见 http://legal.china.com.cn/2013-08/31/content_29884358.htm

我的读后感是:

1、他作为一位共产党之德高与职业生涯功成名就的人,只能服从于党性。因而,他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组织的律师队伍里主要的成员。

2、从人类共通的任何法律意义而究竟,受制于“ 1 ”状况的同时,可据其参与此司法案件的事实自述,证据确凿可见他不是一位合格的律师。

3、其文章的意义在于:向未来可能会有的正法实行和重新审视那年的历史性审判,提前提供了一份当事人的供词。

我这样说,并非有为政治首要人物之间的任何一方洗刷卑鄙和龌龊,只是出于人类和治国,理应坚持的司法正义,还原案件原貌性质寄予遥远的希望。

4、倘若有朝一日实行正法,仅以其本人上述的说文,理当即可反省、反审,对包括他在内,及其指示、指使那年代历史性审判,那些有过预定证词、庭审排练和律师辩护人受令不作为等违法行为,进行控罪和判决。

5、纵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可以理所当然地谅解和肯定其人于今想法较之三十几年前已大有改观,但对于仍然对预定证词、庭审排练和律师辩护人受令不作为,实际是违反司法正义和律师为辩证而辩护职责等,只字不提“违法”,只能让我更加欣赏那些在他受命之前,能借故推脱的律师们。从其人当年的知名度和地位来论,推脱的结果最严重也就影响到仕途,而不至于危及生计。但他作为笼中鸟,似鹦鹉,如八哥,不如麻雀。





接下来,我讲稍后看到的《秦桧的自辩,一篇值得细读的历史小小说》。

这篇网传之盛,我手机收藏的微信公众号几乎一日间皆能见有。

查网,纲举目张,此篇出自“君临天下博客”博主程子君的原创《岳飞被杀之后》。

可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b568d0102wgls.html

程子君,又名程双红,男, 1977 年生,是位在多个网站注册的知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血海浪花》、《苍茫》、《面包树上的女人》等。

我阅读《岳飞被杀之后》。

将之列为近些年来,唯一使我过目三行后还愿意看下去、入得了情境、全部看完、还要回想、感觉有必要讲讲心得的小说。

讲三句:

第一:“秦桧”这个人物言辞、辩解,既合乎历史性的帝王将相之君臣关系,又通畅刚直,光明不晦,深入浅出,情理逻辑。

第二:作者对此历史题材的选择,显然离经叛道,但言古通今能如此得道,实显了作者对“岳飞案”研究的透彻,对历代皇帝专治下政治人物生态规律的实事求是。

第三句:在当代信息传播的条件下,其所产生的思想影响和创作的意义,已是超越了郭沫若的剧作《蔡文姬》。





既然拿了郭沫若剧作的《蔡文姬》来对照,那就当然的要追溯到郭老曾经的为曹操翻案上来。

我在少年时代,虽然已拜读《蔡文姬》,并通过浏览诸多评论,以为“从此曹操的白脸上有了粉红”而莫名其妙地欢欣,受到鼓舞,但纯朴的幼稚只能将之分别在初中《政治》课本和课堂之外。

我家现在的书架上,还珍藏着往昔忍饥挨饿攒下伙食费买的《曹操集》和《郭沫若剧作》。

郭沫若《蔡文姬》接受的政治任务,为曹操的翻案,哪怕不去追究,内容也就局限于为一个历史人物的改观。

程子君的《岳飞被杀之后》,尽管也仅一个秦桧自辩,但因作者以探索和发现的心目,发现此类历史现象的规律性和本质,乃至操作过程的模式,所以,他创造性的翻案,揭示的是点点连线、线线成面、面面成立的东西——历史的块状物。所以,程子君是独特的,大众的,当今的,历史的,自我的,国民的。

郭沫若粉饰的曹操,不及程子君自辩的秦桧,差距即在于:前者是个人,后者是通则。




因为三人三事,都关史案,所以归到这里。

以我总的印象,观点集中有四:

1、历史案事都本于原件、文献、当事人回述;孰能尽可能接近事件本身,就是难得。

2、经过人为的,尤其政党统筹的史记,倾向性当然、多少、大小都必然造成歪曲本事。

3、文学戏剧创作的“历史”,其产生的对国家的、社会的、历史的歪曲,穿越本事,对国民的影响之深远和广泛,难以估量。

4、已有历代影响的“历史”,欲要推翻,好难,好难;除非国民出于集体的利益,几乎“一致认同”。


201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