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故乡九章的思想和句子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18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



《春秋农事》说的清楚,是“以‘剑津’开篇的”,而且篇名就叫“以‘剑津’开篇的刻舟求剑”。上传到它,都已经是第 185 篇了,才“开篇”,那之前的又算什么?答曰:之前的一百八十四帖和之后又续上的十六帖,实乃是我 60岁以前的碎纸残片。第 223 篇的“胜利街记忆”,跟着“开篇”,这田地总算有了两根真正因为农事而志的苗头。

“剑津”是古县名,后改“延平”,再改“南平”。

所以,早期得名“剑达”,乃纪念出生在此。

胜利街是剑津唯一的街,二十丈长,三扁担宽。街的发端有所叫“天河”的学堂,随着抗日的胜利,改成“胜利小学”。然后是一段最有人气的菜摊、肉桌、屈指可数的前店后坊。尾段是两排民居,最末的其中有座两层歪斜木屋,半周的土墙借后背的土山,围住了六家租户。其中有我们家。正是它,容括了从襁褓到少年新初我人生伊始的九年半。

再两个月,《春秋农事》也不辍地志了九年半。

怎么能把四千一百三十一个字的“以‘剑津’开篇的刻舟求剑”,和四千零三十八个字的“胜利街记忆”,提炼成最简约的文句,表述《春秋农事》四百七十七万字里的一种原始的情怀,一处不复的具象,一方消逝的曾经?这是近年来我思想里一直对自己的寄望。

有文字老友来谈,奇怪我打算写的“怎么还没创作出来”,提议“要是缺乏激情,是不是应该再出去走走,找找灵感。”这话若搁在前四十年,大有疾弃辛白李甫杜若沫郭基斯夫可雅马的自鸣得意之我,奉为宝典;搬到前三十年,可谓体验如是;移到前二十年,创不出,激不起,找不来,所以几近卖身殉职,改写调查报告论文,使那一段“文学的笔墨”封尘。直到十年前,我确定自己并不合适文学的虚构和学不好再现生活的艺术手法,只能就事写字记志,于是始心踏地,垦荒稼穑,即使有所谓的“短篇小说”和新旧体诗。

说过,六十以后的自己再难得激动起来了,不会再写诗了的。后来,经不住半亩哥的嘱托,为其子我侄的字画店代鬻文图,遂重操秃笔。

《左传 • 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曰“诗以言志”,按此理,《春秋农事》设“格律”和“新诗”两版块,也还说得过去,何况九年多里,不论是受托之前还是之后,我写的还真是志。

通览两版,格律我的比我自由了的东西要好,而检讨我自由的东西,自知此生再也无能超过的三件是——

2012-09-08 《根生》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5/847.html

2013-04-09 《父亲》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5/853.html

2013-04-10 《母亲》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5/854.html

虚其仨,实集我,真实了自己生灵的一切。

我这样说的时候,曾有听者反问:“怎么可能呢!?”

记得当时,我没作回答,内心泛起的苦笑或许表面微笑了。

关于家乡剑津,关于胜利街,我意识到这一题材,不可能那样写。其中不光有东南风与西北风的风土巨大差异,语言的极大难度,更有一种自我意志是很确定的,这就是:我不用民谣。

怎么办?

思想到几条,草草在纸,粘在电脑屏幕上方的书架上:

一、用大白话,写一组。

这其中主要是考虑到:如果只写一首,类似叙事,篇幅长,又只配一幅图的话,容不下感情色彩和场景的多样,即使刻意做成,刀斧痕迹必显,侄子方面也不好卖。

二、把一段话,分行即可,但在行与行的节奏里,务必要能呈现我内心的语速。这关系到我的思想表达。至于句的长短,顺应同类事件的完成吧!

三、韵,顺口就行;爱押就押,不押也无所谓;别刻意;不查韵书。

四、尽可能要用人、物、事的形象动态来传达思想。不可有“花开叶落”那样的老俗。

五、所在时空和时空的跨度,不局限在已往和当前,必要时可以设置在若干年以后。

立了五条“规矩”后,天天就对着看呀,想啊,找了 71 幅资料照片,筛选,在电脑上把图像做旧,处理成同色调的 14 幅。再把它们排列调整成“一组”。

边做这些活,边想标题,直到临了敲定 10 幅,合《說文》所注“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想了想,还是再拿掉一幅,不终的好,九章吧!

九章定名的顺序是:回忆、找寻、故里、缘分、祖居、厝脊、邻居、族谱、现在。

这一备写的功课,前前后后用了十七天。

又放在一边差不多四天半,直到 4 月 8 日,感觉旁无杂事了,心静情平了,才提笔按图索字,开写“家乡九章”。以“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不修不改,每天一章”之势,将就。

可谓做到自我要求上述五条,其中:

之一章“回忆”的首句“帕金森的手再也无法独自对准焦距”,让多位亲友当了真,实在是没有预先告知“时空不局限在已往和当前,必要时可以设置在若干年以后”所造成的。

之三章“故里”,是 1950 到 1953胜利街的真实镜像,提取“裁缝制衣”、“米店卖粮”、“铁匠铺打镰钉马掌”,以制造、贩卖、工匠、农人、马车夫的行业,来代表衣、食、劳作和行;“小二郎  背书包  早起  上学堂”,包含了教书先生、学生、时辰的人文、教育;“走出家  虚掩门只将鸡犬防”包含了住舍、家有、邻里关系和社会安宁;“更夫梆子和着挑担的吆喝声悠悠地唱”包含了民俗、声响、走动、市井,一派无须提倡的和谐。

之五章“祖屋”,与之三章“故里”有异曲同工的人、事、物。前两句“伯仲叔季晨鸡鸣起躬耕稼穑鹊随木犁 / 生儿添孙嫁女增喜自信传承奈了何天子皇帝”,仍然描写当年剑津即使是县城,也还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兄弟再多也未必分家的家族同甘共苦,内容拓自古代最早的一首诗——先秦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接下来四句“一胜江山百年稳固这干打垒土墙何等的坚实 / 只不堪了一声令下  拆啦摧毁多少文明的故事 / 平民赖以所有炊烟熏陶过的结绳历史 /  一个姓氏”包含了民与帝的对比;隐藏着杜甫《石壕吏》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官与民的对比;是我个人或许还有一些百姓无奈于极权摧毁历史的呻吟。

之六章“厝脊”是把镜头推近看之五章“祖屋”的局部,末句的“只要他们搀扶直不起腰杆的我瞻仰老厝端正的横梁”,此时空延后到屋主人的耄耋之年,得有孙子们搀扶,而老厝的横梁却是端正的——只要不被“拆啦”,尚可瞻仰。抒发平民人家世代传承的不屈不饶精神。

之九章“现在”比之一章的“回忆”,在句式上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最初“回忆”时“干涩的眼睑”到“现在”,已不再借“叶片上的露珠儿”来遮掩克制,而是终于“泪流满面”了!为什么?自家祖屋不存了!父母不在了!纵然“在偏远的乡间",“嗅到年糕的香甜”! 但“看见了一缕”的竟然是“被雨淋着还能飘浮的炊烟”——我想表达一种内心的、截然相反又完全统一在同一时空里的坚强和温柔!

我把家乡的历史写在两个地方,一是之三章的 “石板路面嚼着咽的日月星辰雨雪风霜”,一是之五章“祖屋”的“平民赖以所有炊烟熏陶过的结绳历史”。之九章“年糕的香甜”和“被雨淋着还能飘浮的炊烟”作为组诗,做了适当的照应。

“年糕”寓意岁月、祈祝、从襁褓到耄耋的年复一年和时过境迁,直到“现在”。

写罢,并非意得志满,但如释重负,借字句,于思想,在篇图。


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