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才用诗来表述
|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16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行旅的过程和见闻,写走马行踪的游记,便于记忆,算是得体,也还说得过去。
沿途数码随拍到的照片,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就另得考虑。
以前光是挑选、整理、编组,然后上传,像老厝旧瓦叠加那样,排列显示的。做多了,渐渐觉得缺了一种思想寄托。倘若能类似秦汉砖瓦,带出思想,那多好!
想到这一点,面前近万幅的图,用哪些,敷点什么思想,采取什么文式,就成了“2014年留春之旅”事后挺难为的事情。
想出这么一道程序——最先挑选,继而整理,再做编组,然后对“整体的组”进行构思、排序,以应考的能力,面对每一幅画面出一句,逐幅逐句,写成句可分配单幅,其实排在一起,连接起来,诗又能合成“整首”的东西。
于是,有了“第一批”的试验。结果出了三组照片三首诗:《寄醉花間》、《透碧霄》和《思远人》。
标题借的词牌。
句型学的元曲。
文字使用白话。
我把这自嘲为附庸风雅。
《寄醉花間》原以为词牌“花非花”更合图像的取材。后来,因为用了一幅“烧焦翅膀”的叶片,赋予其“火凤凰”的寓意,便觉得“花非花”太直白,不如沉醉东风,无怨无悔的贴切,最终就成了现在的这样。
《透碧霄》写三叶草,一种很柔弱的植物,没名堂的野生。我想表达自己感觉到的,它们的那种坚韧向上的风骨,那种自由自在的不阿。
《思远人》的“远人”,没有具体的谁,完全是凭空想象有那么两个人,一个仕途匆忙得青云直上,另一个虽依旧荒凉,对往日旧情有所怀,言词却不卑不亢。
类似这样的寄托、比兴,因为乃是“看图说话”的“应景作文”,所以不可能完全真我,但又因为由我来创作,也就不可能完全没有我的心态。
试第一首《寄醉花間》,有一种新上岗的保育员第一次迎接第一天入幼儿园的那些小孩子,手忙脚乱,能哄得个个不哭不闹,能排成列,编个班组,交给老师就好。
第二首《透碧霄》,因为有了第一首“学前幼教”的基础,
到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的法术前,似乎队列、口令、高矮秩序等等,要顺的多。
到第三首《思远人》,可以说相当于小学升初中,把数学的排列、组合和语文的“根据素材作文”二个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甚至可以因材施教了。
“第二批”《还魂草》、《碑句》、《国史》、《在所》、《倔》,是以“人”为主的“自觉”。
我感谢在独自行旅中,能互换对拍本不相识的偶遇,以至有了几幅留了我影的成像,而且拍摄的这样专业。
与上面提到的“第一批”有所不同的两点是:类似的单幅“题诗”,过去一向有写,所以不是试验,而是再实践;其次,要说难度大,不在于表述的形式,因为一幅画面就配一首文字,并不很难,而问题在于,以怎样的语句声色和如何表述思想内容,刻意表达出自己 “新”志,“结果”出来的又不刻意。
难就难在这里。
一说写诗,必有人说“灵感”。什么是灵感?十个人可以说二三十条“定义”。
我是这样想的——佛家讲“参禅”;“参”是思,是想,是考,是虑,是斟,是酌,过程的时间可能几个钟头,也许几天,甚至个把两个月,“天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言之“顿悟”。我自己的体会写诗所谓的“灵感”,堪比“顿悟”。
我是皈依佛祖的,开悟师悟智高僧给我的法号是“会参”,应该是点我心智愚钝的,是故寄予希望。
可是啊,写新诗,对于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已经很难。论阅读的积累,不至于词贫少汇,也不是连诗歌的常识都不懂,而是已经不可能再有激动。
惟余沉着。
所以,现在为了配图,几乎是不得已而采用“诗”,来作为表述的一种形式。
别的形式,我已经说过,不是我之能力所够及的,也就是几乎无从知晓如何可以将我的胡思乱想承载其上,譬如散文,在这场合,我会写的散而又散,无法收场,必是乱上加乱。
至于这两种本身已有所别的“样诗”,会不会我自继续下去,或者再别出心裁的别出新裁,还不知道。
应该得有继续“参”的过程。
上学,对于人来说,毕竟都有一个不得已到得以的的过程。即使有博士后的头衔,我看啦,也未必能把自己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更不一定能令到人从,使十几二十个样样都参差不齐的成员排列好一支队伍。所以,幼儿园保育员的功力还真不可小觑。
201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