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释手《读者》

   发布日期:2013年01月3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去报刊亭领我要的杂志,显然是位很年青新手,好不容易终于找到上家先前的一包预留,我才晓得换了经营的人。先前的上家,是一对夫妇,看的出都是相当厚道的人,男的告诉过我,说自己退休前在公安局当笔录员。他们这一离开,马上让我联想起在他们之前的更上一位,更上一位离去时,我还在日志里写过《让我起码得挂念一时的那女人》,时间是2009年的6月。唉,眨眼间,跟那对夫妇也有三年半哦!
      《读者》是那一包二三十本杂志里的一种。
      前年,也就是2011年,我就对是不是还继续要一期不落《读者》有过犹豫。拿不定主意的关键是《读者》还有没有每期必读的价值,而有三四次话到嘴边,要告诉那对夫妇,说“以后不要了”的话,都咽下肚去,是不忍心少了他们的一点收入。现在,终于到了说这话的时机了。在我说了:“因为现在我人常常不在福州,每次都要过三两个月来取一次,影响了你的资金回收,真不好意思,所以,以后依弟你就不必再帮我留了。”那年青人说“这没事的,要的时候再过来。”我连声道谢而别,如释重负。
      如释重负,不光是将预约的守信松了捆绑,也在那一句话出去之时的那一秒钟里,把不间断足三十一年的《读者》放了手。
      从爱不释手到如释重负,当然还是关系到我还有没有必要非读《读者》不可。
      前天,听一位从德国慕尼黑大学毕业归来休假的青年说,他小学时幼稚,什么也不懂,喜欢看《读者》,现在已经不看了,理由是:“《读者》把自己扮成一副哲学的样子。”末了还说这么一句:“不知道是不是我进步了。”我晓得他早期修过德国哲学专业,说这话当然是有分量的。
      我同意他说的不再要看,也肯定了他的进步。我是这样说的:“你的不看,或者说你、我这样的人不看,一个方面说明人读的书多了,有了比较,见识有了进步,另一方面是《读者》的退步。”至于《读者》的“哲学样子”,我倒没感觉——这后面的话,我当时没说。
      为什么会谈到《读者》这个话题呢?是因为为了向他请教,我去见面前列了6个问题,其中前两题分别是:
      1、许多年以前,我看过一篇关于德国人行事的随笔,里面两则见闻我现在还记得:
      一则说,在公共汽车上年青人不一定要给老年人让座,因为这样等于当面说“您老了,您的身体不好了。”你怎么样?
      二一则说,在德国换一只电灯泡得三个人,一个人检查电灯泡是否真的须要换,另一个人扶梯子,还有一个人换灯泡。你有所见闻?
      2、2010年的什么时候,中国有二篇文章:
      一篇说某大城市在翻修道路的窨井盖时,发现窨井盖是德国造的,大小尺寸不同中国造的,如果要换就得专门铸造,这时有人注意到盖子面上的文字有写“此件来自某仓库”。于是人们找到那里,在一个荒野的废弃房屋里,确实还存在有同样的一些成品。
      另一篇说某建筑工地发现一个二战时期留下的出入口已经倒塌封死的地窖,奇怪的是地窖里面的一盏电灯还亮着,原来啊,德国造的一台发电机迄今都还在正常运转。
      我想听听你对这两件事的评议。
      这位学有所成,已经获得慕尼黑大学硕士生资格的青年,将这两题说成“都是文化交流的问题”,却受到我的否定。我在否定时,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些都是《读者》杂志里刊载过的,不关系文化交流的事的。”
      他答应书面回复我。
      在还未得到他的回答之前,我在这里说一下第2题。
      第2题包括二件事。窨井盖的事且当是真的,然而我相信,如果是收购废品的一定会另有说法。至于地窖里二战时期德国造的一台发电机迄今还在正常运转,我就不明白,难道世上真有永动机?如果没有永动机,那么发动机的动力源是什么——那时太阳能和风能还没有使用到战争。
      那么,这样就体现了文章编译内容的真假和《读者》编审的辨识能力问题。
      这仅仅是我对《读者》斑点指出的一例。
      要较真《读者》的满身误点和污点,一点也不难。
      在那一包杂志里,我随手拿2012年第22期的来,随便翻了几页,稍微把文题与内容过几行目,就有三篇不堪多看。

      《一句话成就了诺贝尔奖得主》,是什么话,真的就是那一句话所成就的吗?如果是,那么这篇文摘的人和编审完全可以不花吹灰之力就可以推翻诺贝尔奖。

      《报复》如果真不是故事,而是真事,那么那个开了十八年支票的男人,足以拿那女人的报复之语,到法院起诉,三罪并告她造假、欺骗、精神虐待。那女人就无顾忌吗?

     
      《星不怕黑暗,云不怕天阴》,讲星云大和尚故事的。从天象来看,谁都晓得星必要在黑暗里才显亮,不是不怕,而是喜欢;天之所以阴,恰是云的聚集,不是不怕,而是故意。
      以上三例都关系到逻辑的不成立。逻辑的错误,反映出知识的水平达不到作者和编辑的基准。《读者》的退步令智识者失望是其次,首要的是中国首屈一指的优秀杂志,开始传播假、大、空的谬种。
      连这样经不起稍微想想就不至于出现的荒谬都会出现,《读者》的退步岂不昭然?
      《读者》过去不是现在却司空见惯的是,以名人而不是文章的出类拔萃而采用,迎合了粗俗,甚至向商业利润献媚。
      我还将它的现今作为将来的留念?
      卖书刊的故人换矣,与他们同样值得留念和感谢的是他们留给我的过去的《读者》。
      难免伤感。
 
                                 2013-01-31
 
     【本篇有关】
      2009-06-12       让我起码得挂念一时的那女人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6/2464.html
 
      2011-05-10       直觉《读者》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7/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