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点到为止说李叔同的出家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1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仅为阅读“出家之因”这一章,差不多一个月前,我买了《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
      这当然是出于对李叔同到底为什么出家的追求知道的之前无所知、有所知而并不令我信服的说法。
      对李叔同的兴趣和对弘一法师的崇敬,在《春秋农事》里表达过的有二十篇。
      其中2010-07-24写给友人涧松先生的信《理解李叔同和你的突然》,就李叔同的为什么出家,先就对此题兴趣的过程做了回顾:“你一定记得十一年前,我们交谈过关于李叔同的出家。当时我说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应有皆有的他,声名雀噪的他,得心应手的他,突然皈依了佛,进了空门。你那时也说,这实在不好理解。”又说:“那年的十四年前,也就是1985年,我读台湾出版的《弘一法师》。读得要比其它一些政要人物传记本认真许多。因为是从单位书库里借阅的,所以自家是没有的。内地有几本以其人名法号写的书,在书店翻过,觉得文笔的朴实、事件的客观描述都远不及台湾那一版本,也就没买。”还说:“自看过那书,之后,心里就一直存在一个问题: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再有:“那次的看法,你我不但没有分歧,反而彼此故意要借“不理解”来引导出对方真实的猜想。结果,在后来,我们不时见面,无所不谈,却没再谈起李叔同的出家。我意识到心照不宣。”然后,说出了我的结论:“近四五年来,特别是我经历了两件几乎要自决的心事后,有了李叔同突然出家的确实我见,这就是:内心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痛苦,必须有个既可以解脱又可以得自在的所在。‘不可告人的’,绝不是指李叔同有什么坏事,而是说他内心有不能告诉别人的人欲,这样的人欲有违于世道。李叔同应该是心知自我克制欲望的堤坝就要崩溃,这才突然逃遁的。”“只有李叔同本人知道原委。随着弘一法师的圆寂,原委已永远无人知晓。”
      对于我的结论的来由,做了交代:“我读《弘一法师》以及其它评介他的文章后,有这感觉。感觉来自他出身、来自天生的悟性、认真、敏感、特立和在文艺表现方面的出类拔萃。”
      记得2010-07-25上传那封信的当天,就有匿名的人客给我私人留言,具体怎么说的,我不记得,好像指责的大意是:你不要以你的小人之见针贬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出家的目的是纯而又纯,为了普度众生的。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是研究者金梅的著作,全书共二十六章,五十五万九千字,是我阅读过不同作者相同对象著书中最为将资料、事件、主观分析泾渭分明表述的非故事性的人物传记。
      第七章“出家之因”差不多二万字。扣除其中大约八千字是研究者将李叔同与鲁迅进行主观的比较,五千多字借助资料,研究者对李叔同出家之因的分析有六千字多。
      研究者对李叔同出家之因的分析,先是将李叔同本人《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所说的“远因”和“近因”托出。
      “远因”包括:
      一是幼年时受家庭信佛的影响。在他五岁以后,时常看见出家人到他家里来念经拜忏,十二三岁时,也曾学过放焰口等一类佛事,由此种下了信佛的因子。
      二是在职时受西湖佛教氛围的影响,信佛的因子有形无形地得到强化。包括:独饮、借居、助缘。
      他任教的浙一师在钱塘门内,离西湖只有两里路,常独自在景春园小茶馆楼上品茶,凭栏观赏西湖景,听来寺院钟梵声。回校路上,顺便又到昭庆寺里去转转。
      1913年夏,他在西湖广化寺旁一所专供在家人借住的叫作豆神祠的楼上里住了好几天。他有时也到出家人住的地方去看看。在那里,他初次观察到了出家人的一些生存方式和修行方式,心里“感觉得很有意思呢”。
      三是友人助缘方面,具名其中的主要有学佛不出家的夏丐尊、叶为铭、马一浮的影响。
      “近因”则是李叔同所说主要是指他1916年底至1917年初实行断食一事。
      李叔同在虎跑寺方丈楼住下后,常常看见一位出家人(后来知道他是弘祥法师,在他的窗前经过,见他总是十分欢喜自得的样子。李叔同便时常找他来相互交谈,这位出家人也时常拿些佛经来给李叔同阅读。李叔同说,他幼年虽也见过一些出家人,“可是并没有和有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内容是怎样,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这回到虎跑寺去住,看到他们那种生活,却很喜欢而且羡慕起来了。我虽然在那边只住了半个多月,但心里头却十分地愉快,而且对于他们所吃的菜蔬,更是欢喜吃。“这一次我之到虎跑寺去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提出:“在大千世界中,人生的取向、人生的价值,可以、而且实际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说,李叔同之成为僧人,就是他人生前途的终结。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只是想说明,和同时代、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李叔同并不是完全不可能选取和他们相同的人生道路,他却终于走了入山为僧之一途,这中间,必有其诸多复杂的原因。剖析这些原因,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也认为很有意思。
      “和同时代、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就是研究者金梅把李叔同跟鲁迅比较。这是很新奇的比对。我以为有可比的是出生、家境、出身,但又以为不可比的是个性、未成就时的处世态度。但总的来看,我以为是不可比的。当然,研究者要这么比给读者看,读者也不妨聊以稀罕。
      之后,《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再谈我等俗人的看法”,很让我受用。金梅谈到:
      “李叔同关于其出家之“远因”与“近因”的自述,当然是可信的。其中他确实涉及他出家的一些原因。但在笔者看来,他之所述,只不过是说出了促使其出家的某些机缘而已,而机缘则往往是一些表面性的因素,它们的作用,也仅仅局限于‘触媒’和‘契机’的层面。导致某一人物思想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则是更深层次的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便是‘触媒’和‘契机’吧,如果不以深层次的根本原因为依据,如果不是深层次的原因在推动,不只其所起作用有限,甚至以‘触媒’或‘契机’之象出现的可能性都不会存在。就是说,导致李叔同最终出家的,除了他自己所说的那些‘远因’和‘近因’,更有其复杂的深层的诸多原因在。李叔同的启述,是一种以佛解佛的说法,尽管也说出了某些原因,但这是一种脱离了整个社会环境、脱离了个人思想性格特征和以往全部人生历程的分析法。以这种方法,是难以从根本上说清一个人发生人生裂变的全部真实原因的。也不能要求李叔同自己去说清这种原因。”
      我是逐字逐句琢磨着来理解以上这段相当委婉的意思,从而感觉我在2010-07-24写给涧松信的所写,与此意思的相当一致。
      书中就“李叔同的逐渐佛化并最终出家,不只有家庭环境、地域环境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也与他置身其间的时代思潮的潜移默化有关”作了大段分析后,接下去写道:
      “这里,还须单独谈一谈李叔同在男女情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生存方式,对其出家为僧的影响。对这个问题,及至目前,几乎所有李叔同的传记作家和研究者们,都采取了正面回避的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讳莫如深避而不论,意思是:对李叔同这样一位为世人所崇敬的高僧,谈论这类问题是很不敬的。二是片面地赞美颂扬。认为中年后李叔同之远离声色犬马,以至最终抛妻别子遁入空门,乃是为了普度众生,救人于色恶之域。这两种态度和观察问题的方法,考之李叔同的实际情形,是值得商榷的。”
      “讳莫如深避而不论,并非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做,既不能使后世的人们了解李叔同的‘全人’,也不能全面地探寻其最终出家的原因。这里的要害是,用出家为僧掩盖了他先前的男女情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状况,进而回避了后者对其最终出家为僧所起的作用。”
      这是我迄今所见关于李叔同出家原因最直接的点击——点到“这里的要害是,用出家为僧掩盖了他先前的男女情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状况,进而回避了后者对其最终出家为僧所起的作用。”为止。然而,措词上使用“要害”、“掩盖”、“回避”,在这部相当严肃、认真的研究著书里,我感觉分量沉沉。
      之后,书又写了这么一小段:“实际考察起来,男女情爱、婚姻家庭生活与其出家为僧的关系,在李叔同的思想和行为中,并非那样简单。与其说,他的出家为僧,是由于叫二者对立起来的结果,不如更确切地说,是因为他无法面对和克服自己造成的窘境,因而用出家为僧的办法,以期一了百了,不了亦了之。”
      我读到此,感同身受。研究者用“无法面对和克服”、“自己造成的窘境”、“用出家为僧的办法”、“以期”,实在是再准确不过的。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在李叔同的“婚姻家庭生活”着墨不少,但在“先前的男女情爱”方面点到为止。
      我在写给涧松信里,也是点到为止,只是所点不同。因为1989年我读过台湾版的《弘一法师传》,可见弘一法师性情志向的一再和始终。
 
                                  2011-09-13  广州  天河
 
  
      【备注】
      之前,《春秋农事》有过对李叔同、弘一法师表达的二十篇是:
      2007-3-22  《【我与佛缘】走入空门》     
http://www.cqns1946.com/news/qxby/2007/7/07713203917GHE5DB6HAK2446JA70A.html

      2007-8-30  《感悟出家人的项背》       
http://www.cqns1946.com//ptsg5/2007/8/07830101440G50KFC766E9BCK52J334.html
  
     2007-8-30  《感悟出家人的项背》       
http://www.cqns1946.com//ptsg5/2007/8/07830101440G50KFC766E9BCK52J334.html

     2008-7-21  《杯水情怀》       
http://www.cqns1946.com/news/lcsg/2008/7/08721171438302J9B5FGIF05JDBIC89.html  

      2008-11-20  《夹生饭和饭烧焦了》     
http://www.cqns1946.com/news/qxby/2008/11/08112023124JKC6GK065C4J4D843I1H.html
     

      2008-12-16  《自来自去的悲与喜》     
http://www.cqns1946.com/news/lcsg/2008/12/08121612282H3K1AFGF89IF7FH0BA11.html
 
      2008-12-17  《一题一文一交谈 难自来去》       
http://www.cqns1946.com/news/smbz/2008/12/08121720123824D1GHDI9DAGFI9K4F63.html
 
      2009-11-6  《说说我就谱填词失败后的再实践》     
http://www.cqns1946.com/news/lcsg/2009/11/09115204630D663J32KE7G6DDFBJ2FA.html

      2010-7-22  《答关于灵魂和佛》
http://www.cqns1946.com//ptsg5/2010/7/1072122367IIHI1D37FB43IHCC10KG.html
     
      2010-7-25  《理解李叔同和你的突然》     
http://www.cqns1946.com/news/ttcy/2010/7/1072423740I3G487565IGK17HDG3DG.html

      2010-7-26  《我改造了佛》     
http://www.cqns1946.com//smzz3/2010/7/107252249334F8GC86FC2IHF92FBE85.html  
 
      2010-8-22  《网罗闲言碎语之一》
http://www.cqns1946.com/news/lsdd/2010/8/1082222525I2077H7CF5G3D500B7E7.html
     
      2011-5-1  《自白孤单孤独的我》     
http://www.cqns1946.com/news/lsdd/2011/5/1151194642K4G2312KE5BG10F1J9C1.html
 
      2011-5-30  《独吟二僧》      
http://www.cqns1946.com/news/blyf/2011/5/11530225612IC1KB30A54E9JHK3786A.html
 

      2011-8-14  《酸不溜溜而归》     
http://www.cqns1946.com/news/zmxz1/2011/8/11814192437EGI961F223J44781JGG0.html
 
      2011-9-2  《当然不是书评》     
http://www.cqns1946.com/news/lsdd/2011/9/119218456CJGABABAK2D646D2D1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