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关于清贫
|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1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关于清贫,直接以“清贫”为题的文章,最是有名望的当属烈士方志敏的《清贫》。
其它与清贫有关系的名篇名人前列三的,有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班固《汉书•苏武传》,《晋书》令狐德的《陶潜传》。
我这一代的人,或者还有其他后代的人,获得关于清贫的知识,最直接的途径是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学。
在这五篇里,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其实是不关清贫的。最让先生显然知识分子民族精神的“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之故事,也并非出自先生自己的文章。
我是翻查到1960年11月20日的《人民日报》,其上发表有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历史学家、亲事情“不领美国‘救济粮’”事件的吴晗写的《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一文后,才知道事情的始末和故事因由的。
吴晗写道:“所谓‘救济粮’是这么一回事:一九四八年六月间,那时候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在涨,但法币贬值得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这时候,也和广大人民一样,活不下去了。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
这样,就需要政府实施某种特别的救济。
吴晗解释道:“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知识分子也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了,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这里提到的“美援的面粉”,是美国根据《1948年援华法案》和《中美经济援助协定》提供的物资,价格应双方商定,中国政府不能自定价格,以防售价定得太高,影响“援助”的目的。这样价格低廉的物资,当然既是人人皆需又不可能人人都可以买的,“配购证”则是政府的策略。
当年的吴晗,是北平中国民主同盟的主任委员,其使命是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进行斗争。
吴晗说:“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吴晗和他的同志们起草的声明:“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落款的年历当是民国的,即公元1948年。
声明写好后,次日便征集签名。吴晗手持稿子先来到朱家,请求朱自清签名。朱自清“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
在当天的日记中,朱自清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朱自清是言出行随的人,签名后便让家人把“配给证”退回。一个多月后的8月12日,朱自清因胃肾疾病逝世。临终,还不忘叮嘱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因自己是在声明上签过名的。
1949年8月5日,美国政府发表了《美国对华关系白皮书》,其中详细叙述了抗战后期至1949年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及其逐步失败的过程。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接连通过新华社发表了他执笔的六篇对“白皮书”的评论:《无可奈何的供状》、《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我们中学生是因为《语文》课本的《别了,司徒雷登》,因为毛主席的赞扬,才有了在《背影》和《荷塘月色》的基础上,对朱自清先生的认识上得到极大提升的。
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毛主席笔下清贫的知识分子典范,毛主席之所以有写朱自清的一笔,吴晗是最知情的。
所以,由吴晗来写出历史真相,尤其是朱自清签名时的动作细节,就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了。
我曾经看过朱自清先生的儿子回忆当时的情况:“拒绝购买每月的两袋美援平价面粉,相当于全家的收入每月要减少五分之二……”
近些年来,随着历史真相的披露,名人被时政的、党派的、民族的、精心打扮过的典范,渐渐地失去了色彩和光泽。朱自清先生也在其中。尽管如此,我也还是敬重朱自清先生本人的。他是在死后才被推崇的。他本身的清,出自他思想的志向,来源他处世的风骨,因为他所受的教化,以及他所在的环境。
《晋书˙陶潜传》写陶渊明所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终成“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华精神的傲骨。
《汉书•苏武传》所记:“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和“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以及“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常读常使我辈泪沾巾的。
我重读这些篇,不由得想到,相比因回避个人利益与嫌弃官小而悠然之陶渊明,他的那种孤高,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还有五分之三收入的朱自清真正有着忍小欲就大局的清,而相比他们,苏武则是真正有着死不足惜以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官员。但是,他们与烈士方志敏的比较,则清贫得还有基础。
方志敏在《清贫》里自白:“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
他那一小段“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今时肯照着自己再读这篇的共产党官员又剩几个?
但方志敏也是个官,是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是中国工农红军红10军的组建领导,是红11军政治委员,是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
我看大凡写清贫之事迹的,都或关乎儒,或关乎士,或关乎官。因为在党国,就必须受律;因为有地位,就应当廉洁,因为领俸禄,就理应职守。但只有无他律时自律,无监控时坚守,无领饷时宁死,他们才成为了典范。
这么一看,似乎清贫不关平民了。
为什么?
这就不得不追究什么是清贫了。
贫,可以是贫苦、贫困、贫乏、贫民,但未必就是清贫。
将钱币的“贝”,“分”了,是成为“贫”。
没了钱,贫者不乞、不讨、不偷、不欺、不骗、不窃、不抢、不劫、不贪,甚至无欲,认了命的,这可算“清”否,我迷糊。
只是我很以为,“清”是节,是志,是干净,是穿补不穿破,是无贪欲。所以,只有有志的、有节的、能洁身自好的、清心的、受人先助而后必还的,才是“清”。
因为养育的过度、教育的娱乐、环境的奢华、攀比的相互、观念的错误,罕见将来的清贫者。
我读了又读关于清贫的旧文,收藏着几张平民的清贫被拍照,甚至在众多关于清贫的历代诗歌里独喜欢黄庭坚《和程德裕颂五首》中的一首“石田耕种难成稻,荼蓼栽来只苦辛。万物一家真富贵,使君见後却清贫。”实在也是坐于书房无聊时。
200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