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1993年《中国国情调查丛书-永安卷》(传统文化-节选)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2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节选自1993年《中国国情丛书-百县经济社会调查-永安卷 》第十四章 传统文化

【记载永安】 青山碧水酿文化
  永安麻窠(ke)山等13处古代文化遗址,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永安一带生息活动。商周至汉初,在永安安砂、小陶、 青水等地己有古闽越人居住。汉武帝将闽越人“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史记•东越列传》),原始的区域性文化——闽越文化中断。
汉唐年间,中州人士大批入闽,传入中原文化,也有一些人来固发冲 (今永安贡川)定居,汉族文化在永安传播。明景 泰三年(1452),明王朝为了加强这一区域的封建统治而设县。之后,300多年间经 济文化仍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状况。
  直至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实行丁税改革,刺激了人口增长,又经乾隆盛世,永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从雍正十年 (1732)至道光九年(1829),近100年全县人口从27857人上升到188925人。1834年,永安县城关设圩,每逢农历“二”、“七”,四方汇来,物资交流,集市贸易,活跃经济。外地知情商贾竞相入市,还开设各类商店,江西人的染坊布店,其中兴化人的京果食杂和龙岩人的日用百货尤具特色。他们带着各方不尽相同的文化和习俗在永安定居营生,绵延后裔。
  1853年,多路义军起义反清,转战八闽。为避战乱或做生意,大批外地人借永安地理条件前来安身,投亲为邻,听乡音择居。仅永安城关不大的地方,就悄然形成多种方言的区域。东南隅群居大田、永春、泉州、漳州的移民,流行闽南风俗;西北片结缘连城、清流、明溪的人家,继续客家习惯;城关内杂居长汀、龙岩、福州及江西、广东等省商贩、手工业者,遵从自家祖辈的礼仪。
  这些外来人既用心保留各方故土的传统,又有意入乡随俗。与此何时,永安本地人 (其实是早期移民)也从外地移民那里学到各有特色的文化。这样兼收并蓄,共存通融,汇成永安传统文化。这是永安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永安传统文化吸收了附近各省各县习俗文化但这些不同的习俗文化都是汉文化的各支流。所以,从总体上说,永安的传统文化脉承中原,诸如民宅建筑风格、饮食起居禁忌、婚丧喜庆礼仪、岁时节序祭祀等,都与中原汉民族的一般传统大同小异。
  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永安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长足发展,历次政治运动和移风易俗活动,以及80年代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永安的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改观,只有透过一些依稀尚存的民俗、景观,人们方可揣摩到它的古朴与敦厚。

【记载永安】 居安思危在住行
1、民宅建筑
  贡川镇延爽、观成、攀龙、集凤4个村的房屋鳞次栉比,方圆100平方公里,明清时期的古居民宅至今格局依然。每座宅院内的住屋座南朝北或座北朝南,取冬暖夏凉,而院墙大门则面西域面东,应“西望瑶池,东来紫气”之说。于是形成了街道南北走向、巷弄东西贯通的市井结构。造房大梁选用上等木材,雕缕吉祥图案,中部上方掏一长槽,待上梁之日,将谷子、豆粒、茶叶、盐、铜钱、苎麻布、灶灰“七宝”放置槽中,加盖密封,以此祈祝本宅富足安居。现在的农村,有些民宅虽已改用水泥梁柱,但仍沿袭此法。
2、走向选择
  永安本地人遇人生大事,如接亲、出嫁、庆诞、献寿、送葬等,众人结伴成队而行,出宅大门后都得逆河溪水流方向上行。纵然要去之处在本宅大门下行方向,队伍也应先上行一大段路,直到大转弯处才可以转向。本地人称之为“取上”,意思是“晦气衰,被水冲走;福气盛,助人高升”。这种旧俗,迄今在城乡都还讲究,甚至影响到周围的外来居民。
【记载永安】下里巴人解忧愁
1、青水大腔戏
  明景泰元年(1450),江西大腔戏随避战乱的江西石城熊氏家族带至永安青水乡丰田村。逢年过节,熊氏族人自组戏班,在村头、祠前搭台演唱。清初,此戏种流传于青水、龙吴、罗溪、过坑、槐南、上坪等乡村,戏班有8个,剧目达60多个,鼎盛一时。其表演不仅继承了传统道自说词用中川音韵,伴奏用鼓锣钱锁呐而无丝弦,曲调靠口传从无乐谱,前台徒歌干唱后台帮腔,嗓门特大,服饰粗俗,而且夹杂青水土音,吸收当地山歌民调,模仿提线木偶舞蹈动作,甚至学道士作法,习巫婆跳神,即兴入戏,渐成独家风格,被永安人叫做"青水大腔戏"。
  因为熊氏家族戏班一开始就规定“戏由父传子,子传孙”,所以受传者一直不多,到20世纪20年代,熊氏族中能演戏的人因各种原因四散他方,各戏班相继解散,大腔戏从此消声匿迹。1983年,青水乡丰田村熊氏后裔发现渡顺治元年(1644)大腔戏《白兔记》手抄本,全剧22出,约3.3万字。经有关部门鉴定,认为它是1949年以来福建省发现的最古老演出脚本。在省、市文化部门的重视下,近年来,青水大腔戏又有了绕梁新声。
2、小腔戏
  清光绪年间,青水乡东井、三百寮两村的大腔戏班改大嗓门粗声喊唱为小腔调细声雅唱,相对于大腔戏而称之为 “小腔戏”。辛亥革命后,小腔戏揉进了京剧、汉剧的一些曲调,讲究做功,丰富伴奏,颇受观众欢迎,一直延续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
  主要剧目有《双喜临门》、《桂英下山》。1980年后,青水乡青水村农民重组业余演员队伍,每年都演出一两天这种"土京戏”、“汉剧小腔”。
 
【记载永安】历史如画天地中
1、南北塔
  明景泰三年(1452),城区岭南山顶和北郊燕江左岸山头分别砌石建造登云塔、凌霄塔,时断时续,至弘治十八年 (1505)终于竣工,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登云塔七层八角,高28米。凌霄塔七层六角,高32米。明万历年间曾重修两塔。
2、古戏台
  青水乡永宁桥在青水村口的澄江上,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风雨桥”式古建筑,全长38米。西北岸头是灵元宫庙,东岸桥头是砥东亭。靠砥东亭一侧的桥面上有一庙台,作为灵元官庙祖所奉“赵大天公”诞庆时演出大腔戏、小腔戏之用,故有“砥东亭古戏台”之称。合身高出桥面1米,宽3米,高1•8米,型似镜框。自此戏台至庙口的22米桥身,日常是连接青水池、寨兜两个自然村的通途,在上戏时则成为观众席的所在。这是古戏台最具特色之处。庙台周边的白石灰壁上留有曾在此演出的戏班班名9个,演出剧目55出,以及艺人的手记随笔,是研究当年永安戏剧的珍贵史料。

3、安贞堡
  为防盗匪,槐南乡大学生池占瑞选洋头村天马山麓建大土堡“池贯城”,在古汉语中,"贯"字意思是"世居名籍。”这个大出堡取名“池贯城”,含义是池氏族人世代良好居住的场所。该土堡用地1公顷,建筑历时14年,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完工。土堡围墙400多米长,10米高,下垒花岗岩巨石厚4米,上筑黄土画廊宽三米,举步之处开设枪眼,十分坚固。正大门前后两重,石拱大门框的顶部凿有双孔,若遭火攻,堡内可自上而下灌水灭火,相当严谨。
  堡内前中后三进双层木楼房,共有18处厅堂和320间住室、粮仓、书房、兵器库,以及12所伙房、5口水井等,布局合理。雕梁格窗精巧有致,字匾画壁错落其中,二者相得益彰。堡外辟有1块练兵场,可容千人习武。其整体的坚实与功能的非凡,恰如大门两侧的一对楹联所书:“安于未雨绸谬固;贞观沐风谧静多”。它不仅在建筑史上,而且在军事史上都有一定学术价值。198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福建民居》一书,以它宏伟的全景白描成图,作封面装帧。
【记载永安】山城志士亦长城
  抗日战争时期,永安成为福建省政府所在地。在省内外人民抗日救亡的浪潮中,主政者一度实行较为开明的政策,很快吸引来一批批进步知识分子。1938~1945年的7年里,以“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为主题的永安抗战文化,与同期的重庆、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遥相呼应,有效地沟通了各地信息,鼓舞起抗战精神,弘扬着民族正气。其中,斗争的艰苦卓越,尤以震动中外的“杨潮事件”为代表。抗战文化锻造出的干大批富有民族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极大地推动了永安文化空前规模的大发展,使其不仅成为福建省的进步文化中心,更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报刊与书籍的出版活动。在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报刊与书籍的出版是最先兴起、持续时间最长、最富成果的。7年里,曾有过4家新闻通讯社、30家专业出版社、20多个编辑编译单位和20多家印刷所,共编辑出版了报纸12种,期刊杂志129种,包括40套丛书丛刊在内的书籍235种。其中,《老百姓》、《建设导报》、《国际时事研究》,改进出版社、东南出版社,最富影晌力。此外,官方和民众还编印出版了642种书刊。
  《老百姓》是一份综合性新闻报纸,由在省教育厅任职的中共地下党员陈培光发起。最初以蜡纸誊印数百份,全部赠阅。随者读者人数增加,改为铅印4开版,发行到永安及周围各县,订阅量达5000份。从1938年7月创刊至1940年初国民党省党部认为该报编辑人员均有“赤化”嫌疑,勒令停刊,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老百姓》共出报纸100多期是战时福建省会永安汹涌澎湃的抗日文化活动的先锋。
  开业于1939年3月的改进出版社,由黎烈文任社长兼发行人,是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阵地。从1939年4月至1946年6月,改进出版社出版过 《改进》、《现代文艺》、》《战时民众》、《现代青年》、《战时木刻画报》、《(现代儿重》等6种定期刊物以及《改进文库》、《现代文艺丛刊》、《现代儿童小丛书》、〈世界名著译丛》、《世界大思想家丛书》、《战时民众》、《现代订年丛刊》、《建设丛刊》8个系列总量多达数十卷册丛刊、丛书,以及各种单行本。冯河清、胡愈之、马寅初、王亚南、沈达林、胡凤、黎烈文、于黑丁、巴金、艾芜、冯牧、司马文森、艾青、李广伍、唐弢、王西彦、邵荃麟、郭风、聂绀弩、章勒以、葛琴、杨朔,张天翼、萨一佛、张刃等许多著名的政论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作家、画家都曾为改进出版社撰稿著述。改进出版社的出版物着力沟通各地抗战的消息,宣扬中华民族持久抵御日寇的信念,给读者提供大量宝贵的精神食粮,而在专业 性很强的期刊 《现代文艺》和其他丛刊、著作、译文中,也都力求倡导科学精神、提高读者艺术性养。
  1943年5月,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为建立自己的言论阵地,任用随从秘书谌震为社长,创办四开版的三日刊《建设导报》,谌震本身是个进步的青年如识分子,他又请周左严当总编辑,李达仁为主笔 (周、李都是中共地下党员。李还任过中共湖南省宁乡县委书记)。报纸除发表刘建绪的讲话外,更多的是含蓄地针贬时弊或直接地抨击反共投降言论,因此很快让沉寂的永安再度活跃起来,也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和胆小怕事者的回避。由于原本通过各县政府发行至县、乡、保和国民学校,再由县政府统一收缴报费的途径人为受阻严重,影响到刘建绪继续办报的决心,发行量高达9000份的《建设导报》只好在1944年2月停刊。
  以省政府编译室和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名义联办的周刊《国际时事研究》,从1944年9月1日正式出版到1945年6月被迫停刊,共发行39期,每期都登载权威性的国际政论和军事动向分析文章,是抗战后期最受中国东南读者欢迎的刊物。1945牢7月12日至8月初,先后逮捕、软禁、拘留了谌震、杨潮等31名新闻出版界的进步文化工作者、作 家以及少数几名省政府高级官员。杨潮在狱中被虐致死。"永安大狱”、“羊枣事件”的血案激起了民众的极大债慨和国内著名进步人士的抗争。
  由报初出版、图书传播、文艺宣传三大活动为主体的永安抗战文化,锻造出了一大批富有民族正义感和不怕牺性精神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革命斗争骨干,其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记载永安】万古千秋铭英烈
1、红军标语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4次进军永安,活动范围很广,今安砂镇安砂村和石壁村、青水乡沧海村、酉洋镇蚌口村、小陶镇吴地村、洪田乡洪村和城关山边街都有当年红军书写在墙壁上的标语,仅沧海村龙长坊的一户住屋就有 “红军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等33条。
2、烈士纪念碑
  1954年,洪田乡政府为纪念在1950年本地剿匪战斗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刘志富等3名烈士、大湖乡政府为赖其芬等3名烈士修建洪田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大湖革命烈士纪念碑。
  1985年,为纪念在1933~1934年牺牲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钳炳生等8名红军战士、1950~1976年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献出生命的冯锦桂等10名小陶籍烈士,小商镇政府修建小陶革命烈士纪念碑。
3、烈士陵园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511部队为在1956年修筑鹰厦铁路中牺牲于永安段的王光发等i9名铁道兵战士辟建铁路革命烈士陵园。1974年,安砂镇人民为在1931~1934年红军三次解放安砂和建立苏维埃政府期间牺牲的罗瑞珍等37名烈士辟建安砂革命烈士陵园。
  永安市人民政府1985年将小陶镇吴地村红军标语、大湖革命烈士纪念碑、安砂革命烈士陵园和铁路革命烈士陵园列为市级重点现代文物。

【记载永安】 夜阑轻风好翻书
1 、文人
  自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 致仕御史中丞陈雍从浙江到固发冲定居后,陈氏后代文人辈出,科甲蝉联。至清朝,先后出进士 16 人,举人 13 人,贡生 24 人。固发冲也因此在科举盛行的明朝改名为“贡川”。 1934 年光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家辞典》收入 6848 人,其中陈瓘 陈渊、邓肃都出自宋朝的圃发冲,分别以《尊尧集》、《默堂集》、 ( 栟梠集》传世。
2 、书院
  以集众讲解和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兼议时政、收藏图书的书院,在贡川始于北宋,延至清末,先后办过 6 所。历代众多讲学者中,北宋后期的文学家陈瓘名气最盛,建炎四年 (1130) 南宋高宗曾赐其故居 " 大儒里 " 碑坊 1 座。明朝庠生罗克臣兴办纹山书院,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写院名,颇有影响,藏书 10 万卷,为当地首屈一指。清末名士刘德骥掌教燕江书院,领导永安文坛。贡川书院造就的人才,对永安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所以,当地长期流传 “先有贡川,后有永安”之说。
【记载永安】晨钟暮鼓颂南无
  据清雍正十年(1732)《新修水安囊志》W记载,自唐朝中叶至此1000多年里,永安当时辖区内曾经兴废的寺庙庙堂、宫殿阁院等佛、道两教处所共有95个。但随后180年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到清朝末日仅剩1处"龙凤堂"维系着儿个贫僧和1盏青灯。民国初年,经僧众的努力,至1937年永安县官方调查之时,又有14寺、19庵、7堂阁,总计40处。只是所有40名名教徒都在当年受连城县佛教“先天派”影响,从信仰净土宗改为信仰 “先天道”,自称 “道士”。再过12年后的1949年5月,历经战乱与匪劫的永安全县仅剩1处"普济堂"维系着中国佛教会福建省分会永安支会的80名"道士"。
  1951年解放后连城县人民政府宣布取缔该县反动组织“先天道”,永安 “道士”闻讯于1952年5月全-数复归净土宗,8月改"普济堂"为"南朝寺"。1953年向永安县人民政府申请登记佛教组织时,全县有南朝寺、云岩山寺,教徒41人,信众78人。1955~1965年,再增西峰寺和莲宗佛社两处佛事集会处,佛教界人士除一般活动外,还应政府之邀派代表参加了多次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1967年6月,在"文化大革命"极"左"浪潮中,城区的300多名“造反派”捣毁南朝寺,全县21名僧尼集中“学习”90天后全部遣散还俗,原有的其他佛教活动点也自此破败。
  1979年,中共永安县委为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各项任务,在拨乱反正中着手落实宗教政策。当年底,县委统战部为原南朝寺比丘尼、县政协第三届委员觉素恢复政治名誉。次年,觉素和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些教徒重返佛坛,集中在南朝寺旧址进行正常佛教徒生活和佛事活动的僧、尼、居士及信众有72人。经多方努力,永安历史上曾有过的燕西街道的云岩山寺、小陶镇大陶口村的龙安寺、茅坪乡吉山村的宝应寺相继于1982~1984年间得以修工或重建、其中,云岩山寺利用落实政策所获的3.6万元偿款再兴土木,最具规模,占地1000平方米,总开支12,7万元,有佛塑像21尊。而龙安寺、宝应寺则分别为占地800平方米、开支4.7万元、有14尊佛像和占地320平方米、开支2.1万元和有11尊佛像。云岩山寺于1981年1月、龙安寺和宝应寺于1987年12月先后开放,作为永安市的佛教活动场所。1988年永安市城市建设规划办公室同意佛教界的申请,修缮占地220千方米的燕西街道的观者阁。1983~1992年,由僧尼和信众通过佛事活动募集捐软自行修建的大湖乡冲二村的迎福寺和大湖村的祟福寺、茅坪乡兴坪村的太平寺、小陶镇劳动村的观音阁,合计占地2430平方米。
  1981年1月成立永安县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经4年多的努力,于1985年6月9日在云岩田寺召开永安市佛教徒第一届代表大会,出席的代表共34人,正式成立永安市佛教协会,下设常务理事会,会址设在燕西街道的观音阁。时年拥有正式会员531人。
  1990年2月19日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出席的代表共61人。11月6日,市佛教协会组织各寺庙为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10周年举行回向法会,与会者总计约2000人,盛况空前。
【记载永安】风雨洗礼见上帝
  清咸丰十年 (1860)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从福州派人前来永安传教,吸收信徒10多人。此后虽经数次更迭教牧人员,40多年惨淡经营,终因百姓在鸦片战争后对洋人的憎恶,不仅事业毫无长进,就连信徒人数也减至仅有3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美国传教士直接进驻永安,积极参与了布道、办学、行医等一系列活动,渐渐扩张了影响.到民国十二年(1923),全县已有会员404人,教友1931人,形成城关与西洋两个教区。抗城时期,一些外来的基督教徒也参加了当地的宗教活动。其间,继1939年美国“美以美会”转变为“卫理公会”,以及新的教派产上之后,1940年永安基督教也分成卫理公会、基督徒聚会处两个组织。及至1945年10月随抗战胜利后离开永安的人流渐止之时,全县卫理公会拥有教徒300多人,基备徒聚会处约有200名成员。
  永安解放后,1951~1952年,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教育,人民群众认识了帝国主义宗教文化的侵华本质,随之而起的全国各地揭露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者反共罪行之运动的开展,永安基督教组织当即解体,少数的教徒曾分散在住户家中举行礼拜等活动。1963年,党的宗教政策促使永安基督教推行自养、自传、自治的“三自”革新,8月间,教牧人员与教徒恢复在山边街的福音堂进行宗教活动。1966年,有牧师、传道各1名,教徒71名。“文化大革命”初,教牧人员首当其冲受批斗,《圣经》等教具被焚毁。1969年11月福音堂被占他用。基督徒组织活动停止。
  1979年10月,永安县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为原教职人员恢复了政治名誊。次年12月以后,退还近1000多平方米面积的福音堂牧师窒、宿舍等,并在此后偿还了教会房产折价费26万多元。1981年1月,福音堂作为永安基督教徒活动场所重新开放;7月,永安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基督教代表会议。
  此后10年里,基督教信徒的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先后分化成4个派别。1990年11月同时召开永安市基费教第二届代表大会和基替教协会第一届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42人,分别代表着1500人的卫理公会、700人的基督徒聚会处、60人的真耶酥会和33人的安息日会。
  永安市基各教会4个派别中的卫理公会、聚会处和安息日会轮流在福音堂做礼拜,真耶酥会在农村活动。教徒都得经过洗礼。各教派按照各派对教义的理解传道,举行不尽相同的仪式。
  据1991年11月统计,永安市各教徒共有2500人左右。其中,经福建神学院进修班学习后返永妄专职传道者2人;男教徒约950人,女教徒约1550人;48%为老龄人,35%为中年人,17%为青年人;城区教徒约600人,而农村的1900名教徒相对集中在青水、小陶、安砂、洪田等乡镇以及曹远乡坑边村。教徒们自行组织的活动网点在30处以上。教徒的实际文化水平,文盲和半文盲占55%,小学占28%,初中占11%,高中或中专以上的占6%。近年来,教徒中的中青年人数增加,在职工人和千部以及退休职工的比重增加。这些变化较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