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捕鱼(散笔)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清溪捕鱼(散笔)
 

桃花源记

   发布日期:2013年02月27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亲见真品桃花,我年近三十。
      之前见过鸡冠花、美人蕉、菊花、含羞草、凤仙花、夹竹桃、木芙蓉、红梅、腊梅、荷花、睡莲、三角梅、茶花、剑兰、太阳花、三叶草等等实物,而桃花识得只图片。
      但知桃花却早于少年。
      最初听到的是“桃花扇”的“桃花”。一个咿咿呀呀唱着的小姐,突然把自己的头猛地一下子撞向墙壁,脑门的血溅到扇子上,有个书生拿起毛笔,把那些血点子画成了桃花,还加了枝干和绿叶,好漂亮的呢!这是跟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在南平县的戏院里看的闽剧。
      那书生能把不好的东西变好,对我后来诸多的弄拙成巧是第一个大启发。又那时,我在后台看那小姐还敢笑,额头什么伤也没有,颇让我弄不明白,女生是不是都喜欢这样没事找事闹着哭。
      想必在《【我与戏剧】梨园踏青》曾有言及。至少对《桃花扇》有过提名。
      戏剧对于八、九岁年纪的男孩子,太过没意思,最能记性的还是那些无厘头的屁事和屁话,和“桃花”有关系的例如“桃花癫”。听说三、四月间,疯子之所以精神病发作,男的想讨老婆,女的想要老公的。
      所以,我自此在三、四月间是决不敢想女人的。
      后来,读起《红楼梦》,林黛玉把扫起的花瓣,包了个布兜兜,边埋边吟的《葬花辞》,也是哭桃花的。我觉得林黛玉就是个很桃花癫的,有事没事的都哭,不论好坏到她那里,就发酸,让我烦!连桃花我也觉得桃之夭夭的不怎么的——真是失火的西城门,连东池的鱼都殃及。
      我读《红楼梦》比《桃花源记》要早好些年。《桃花源记》是《语文》里面的课文,不能不读,而且还得要背。课堂上和下课后,并不觉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有什么可异,只有一个外来词“乌托邦”从那时起,莫名其妙地来自中国古代散文的注解。
      还有一点,到现在我也还是弄不明白,采菊见南山的家伙,跑去桃花源干什么!明明是这花那花的花花公子,偏偏要躲到山沟沟去!切!林黛玉跟他八辈子有关系的男癫趴一个!
      怪不得“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那么多古往今来的人,都在找桃花源!
      尽管有些不怎么好的印象,但桃花毕竟有它自身的正能量,所以, “九 • 一八”事变后、当它作为抗日的热血成分进入1934年唱响的《毕业歌》时,像宇宙光年之光那样传到我高中毕业的1964年时,一句“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让我和我的同班同学们振奋得青春青青。
      直到许许多多年后,我才晓得,桃李可以芬芳,可以结果,但木料子终因弯曲而多节疤,质疏松而出胶,是绝对成不了栋梁的,于是,哈哈完事。也就认了各人是田汉的辛劳和聂耳的四耳,人生也不过电影《桃李劫》插曲的类似。
      三十而立,恰又倒立于那样“是非颠倒”的年代,到识得正误,见了真桃花,感觉还是水蜜桃的好吃。一个大大的水蜜桃,蒂头倘若带有一二片绿叶,更好看。
      这便让我想起,水蜜桃是我的外祖母最喜欢的水果。
      外祖母年纪大,“这个婆娘不是人”;虽是一位村妪,“好似神仙下凡尘”;三代同堂,“儿孙个个都是贼”;身手一般,“偷来蟠桃献寿辰”。齐白石百岁老人的寿桃画的再怎么传神,在我看来终究不过写生的出神入化,在脑筋急转弯方面,怎么也比不上这一对弄拙成巧,相反相辅相成的古代傻女婿和智女婿。将他们把握了来,更让我深感《桃花扇》那书生在世有同工之人,都值得我借鉴。
      真正喜欢上桃花,为之美妙,感动到目瞪口呆、唯有欣赏而不可言说的,是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我看了还是不得不说——
      “如果问我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我会说——是随乌龟而化为乌有的一树桃花的花瓣。
      那是桃花的花瓣,轻轻地浮着正缓缓地旋着的,悠悠地飘着更慢慢地转着的千百片百十片五三片二片一片,终究消逝而去的,看得清的风情,看得见的色欲,看得到的源来。
      我想起《桃花源记》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想起‘人面不知何处去’的后一句’桃花依旧笑春风’。
      想起‘夕阳斜照桃花坞’的前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想起思想‘国色天香’名誉的牡丹的不在此间的应该。
      想到秉性清孤的梅花的不在此间的应该。
      唯 有这武陵的武林,才是千年不死的神龟精气所在的桃花源,才是和平之地
      只是,只可惜,桃花源只能是子无虚有的。
      这才是那消逝而去的桃花瓣的源来。”
      上面一段,我写在《那消逝而去的桃花瓣啊》。
      由此,我不能不为自己有过关于戏剧《桃花扇》、章回小说《红楼梦》、散文《桃花源记》、电影《桃李劫》、成语“逃之夭夭”、外祖母的水蜜桃,当然,包括亲见桃花,所有曾经的先误后正的感知积累,而自得。

                                       2013-02-26

      【本篇参见】
      2007-03-18    【我与戏剧】梨园踏青
 
      2008-10-10    那消逝而去的桃花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