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捕鱼(散笔)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清溪捕鱼(散笔)
 

百听不厌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3年01月2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每读一书或遇一有意思的事,我必讲予身边的人听。
      我则不去理会人家是出于礼貌听我所说,还是敷衍于我。
      人家感觉好听不好听,对于我来说,也并不重要。
      我的目的在于:让书上写的和我经由的事,通过讲述,在自己的大脑里留下痕迹;又在有间隔时间之后多次复述它们,从而加深脑体的痕迹,使之深刻,不至遗忘。
      在这记忆的自我训练方面,我是如此自私。
      我每每在讲述之后,把这一目的说白予听者。人们恍然大悟之后,有的女人莞尔一笑;有的男人仿效我,后来反馈说真很有用的。
      然而,我知道,自己讲故事的不一定好听,主要在于罗嗦,不简短,甚至冗长,远不是我的父亲那样的简短、集中,还让我百听不厌。
      我的父亲这样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小和尚叫老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小和尚叫老和尚讲故事’……”
      我的父亲还会这样讲:“有一次,一个将军带了一支队伍去远方征战。队伍有三万人和五千匹马。他们啊,在路上遇到一架独木桥。独木桥很长,不能载多少重,所以啊,一次只能走一个士兵,或者过一匹马……现在我们来一个一个地数吧——1……2……3……4……乖囝,你来数,5……6……对了,再来……7……8……现在过了多少个啊?9,对了……10……11……12……”
      我的父亲很乐于讲:“从前,有个做买卖的人,同时进了两百斤的盐巴和一百斤的棉花。他有两头驴,一头驴觉得棉花又大又轻,走在路上,旁人一定夸奖它驮的多,就争着驮棉花。另一头只好驮又重、又疙皮肉的盐巴。哪晓得啊,走到半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旷野时,天下大雨,一下就是半天都不停。结果呢?淋湿的盐巴好大一部分溶成了水,流到了地上,驮盐巴的驴也因此渐渐地感觉轻了。相反,那驮棉花的驴越来越重,为什么啊?因为棉花进了水就吸收了啊!”
      我的父亲当然讲过“树上有十只小鸟”的故事。
      我的父亲也讲过以“家藏万卷书”应对“门对千杆竹”的故事。
      这些反复又反复,重复又重复,天天讲,月月讲和年年讲,几乎一成不变的故事,大约伴随了我从幼儿的起始到童年的结束,前后四到五年冬春被窝里和夏秋蒲扇下所有的睡眠。
      这些日子,我在琢磨这么一个问题:那时候,这么简单、粗糙、甚至低级到数数的故事,为什么我能听得津津有味,能百听不厌?
      无知?
      不是。第一二次还说是无知,其后不但有知,而且已经记住,甚至我也能说。
      幼稚?
      不是。因为四五年的期间,大脑在发育,年龄在成长,智力在进步。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到了三点:
      一、别无选择。
      二、本心纯静。
    三、对亲情的信赖。
      今天,这些都发生了相反的变化。
      这是我今天要大大方方地讲给任何人听的真事和真情。
 
                            2013-01-19     写在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的灵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