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捕鱼(散笔)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清溪捕鱼(散笔)
 

办手续的事儿

   发布日期:2011年01月26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过年前,女婿给岳父母家送年礼,是礼所应当的。
      我虽岳母没了,岳父还在,所以这手续还得照办。
      照什么样办,那是另一回事。
      过去我有个对面桌的同事,二婚的头年,他给岳父母家送年,哄着我陪他去登门。
      事后我才知道,倒不是他拿不动那么点东西,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福州女婿第一回送年的,花样多。
      一扁担挑着的两头,各一平底的竹箩。一只箩里,摆放着全身赤裸裸但留了头毛尾羽以表“有头有尾”的公鸡、三斤得用粮票买的有细又长盘圆成团的寿面、一斤得凭副食品证才能买到然后还得煮熟才能“压乱”的鸭卵。另一只箩里,摆放着一支也得凭副食品证但要积累好几个月才凑合够斤两的猪胳臂肘腿。因为这些东西件件白白的,所以更得用小红纸片件件贴了,方才呈显红利。
      因为呀,这一挑上得路来,路人皆知是干什么去的,而我那同事时年也四十将近,明眼人定是看得出他应该是走二门的,难免侧目饶舌。他正是怕这,才邀我作陪,当然不为狐假虎威,而是混淆是非,分散对他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入女家大门口时,岳父母家的人燃放起的鞭炮,不知要召来多少三姑六婆。
      我虽也二婚,但即使头遭,也不曾为此抛头露脸的。因为亲身陪了这么一趟,才知道福州人的风俗蛮晕菜的。以后的这二三十年里,我有在福州,就跟没事似地送;没在,就让孩子去看外公家时,带些一手上可以提得了的礼物去。
      近些年孩子不在家,有的我自己去,有的托人转交。
      岳父和大小内兄弟都是很开明、很简单、很无所谓,又与我很说得来的人。他们也都嫌照礼数办的太麻烦。就我所知,我那三位内兄弟,还有我的一位连襟,一个也不做秀的。这就大大地解放了我。按福州俗话来说,我们这几个都是“白目拗”,意思是黑眼珠子都翻成白了地与世执拗。
      我呢,所送甚少,甚小。或红包,或小物件,礼到人到,礼到人不到的。
      如果礼人皆缺,再坦然的人,心里也难免有丁点不是,那便是做晚辈人的失礼。所以,觉得与其平每年这么突飞猛进的来一朝,还不如平日里多走走,多问问,多关着点心思,更在道合理。这样一来,说什么,我最终都因为“手续还得照办”,而一年不曾漏缺的。
      旧日福州人嫁女之后,等女婿送年礼不说“送年礼”——这太斯文,嘿嘿,直白道来便是“有猪脚膀食”。这话现今听来老土得掉渣,却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一句写真。
      今年,我去了这里的北京同仁堂分店,买了盒眼钱都过得去的精装西洋参,“办”过了“手续”。
      本已是残烛的老岳父,口口声声说“不用啊,花这么多的钱做什么!”但我想,他一定还是可以得点安慰的。不久前,我那二内弟走了,老岳父丧失的多,白发凌乱在晚风中,再怎么看得透世事规律的人,这打击就不是可以言语的所谓,而是有所谓而痛不能语的揪绞肝肠。
      我是回避这欲言又止的场面的。
      既然“办”完了“手续”,其它的也就随去吧。
      回来讲到我自家的孩子,“手续”的事,爷爷奶奶在世时,我是已经做了榜样的。每到端午、仲秋,更不用说是大过年的,都一定有一份特别的礼。在远邮寄,在家呈递。一般是除物品外,另有一大红包。
      这些年,虽说孩子们全都在了外,到这时我收受的反而大增。成包、成箱、成桶的,引来恰好照面的邻人羡煞:“哇!这么多东西啊!”
      而我呢,一笑。
      人家哪里晓得我自有心事——这坐收渔利、坐享其成,看是福份,其实啊,是坐以待毙的老来不得已之所得。
      我看得清,分得明,知得道。
      所以,欣之有,悲之无,手续虽然都在办,归者归,去者去,合了“归去来辞”和“悲欣交集”。
      不知我那岳父,他怀揣“同仁堂”时,思想的是否与我同仁。
      毕竟不再是四十不到年纪的再登门啦!
 
                                           201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