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捕鱼(散笔)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清溪捕鱼(散笔)
 

记起农村劳作的若干词汇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3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昨天给二十七盆的家花做春分后清明前的移盆,梅兰竹桂,等等草木,大大小小,一一的由我起了根,垫了基肥,换了盆,培了土,有的还剪了枝,从早上七点,忙到傍晚五点半,这一天和水土、鸡粪打交道下来,边做边想,记起自己青年时代在农村的劳作,尤其是那些今日青年绝少知晓的词汇。
     按耕作的时间前后说吧——
     有一个词汇,很好懂,叫“育秧”。 育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基本采用做“卷秧”或“蒸汽育秧”。都算是当时的农业高科技。
     我在农村的那时,刚开始推广用“卷秧”的办法来育秧。
     这之前的育秧,农民是先将稻种播入一块整过土施过肥的秧地,等其发芽,分蘖,生叶,长到四寸长的模样,就将它们一把一把地连根带土的拔起来。到这“拔秧”,传统的水稻秧苗的“育秧”算是完成。
     “卷秧”则是“做”出来的。
     农民可以先选好一块宽广的旱地,例如秋日才用的水泥面晒谷坪、小学校的土操场,然后铺出一列长长的而又一定要小于塑料薄膜宽度的薄薄的田土,也和传统育秧那样播种和等待秧成。所不同的是,像冬天人怕寒冷,捂紧被子那样,上面盖了一层塑料薄膜,播的种子可以抵御得了春寒,尤其是倒春寒,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育秧的时日,而且育出的秧整齐,更好的是,农民不再有“拔秧”的费时费工,起秧的时候,就像打铺盖似地卷了走,还减少了对植物根部的损伤。
     在闽北山区,已是暖春的天气,说不定哪天会突然寒冷得像严冬。遇到这情况,塑料薄膜也难保育秧成功。不成功耽误了农时。所以,后来就有了“蒸汽育秧”。办法就是把一块块秧地上的塑料薄膜支撑起适当的高度,外通一根小碗口大的管子,往里面输蒸汽。蒸汽来源于旁边临时搭起的大灶,灶里烧大柴火,灶上一口大锅,锅上有一个特制的蒸笼。所谓的特制,就是一个蒸笼,周围打了好几个口,可以接几根管子到秧地去的。
     有一个词汇,叫“插秧”。这现在还可以见到,或在平洋地用插秧机,或在山垅田人工手插。“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如果将佛歇隐语“道”为“稻”的第三句,那是插秧很真实的写照。
     这插秧,还有个工,叫“抛秧”。一个农人,挑一担畚箕的秧,停在田埂上,将一把一把的秧往查秧人的身旁抛。看起来容易,干起来,要刚好到位又不溅水,那就有力度把握和抛物线高低的讲究了。
     哈哈!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禾苗长到快尺高的时候,就得给它们施第一次肥了。
     有一个词汇,说起来不难,叫“塞兜”,详细说就让现在的城里人作呕。
     怎么地呢?
     先是在地面垫上一层草木灰,再铺一层老土墙的土,然后倒进沤熟的浓稠的人粪猪肥,再用锄头搅和成灰土粪“三合一”。这道工序是“备肥”。
     给送肥的方法是,人站在水田里,双腿跨在两列禾苗上头,左手把着一个小木脚盆在左腰间,然后弯下腰背,右手五指从木盆里随手边抓边捏起一小把湿漉漉的“三合一”,使它成为球状物,再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塞到每一作物的根兜底的部位。这才完成了一次“塞兜”。
     人左右地塞着,大约是面前的和右边的,一般塞得了三行共十二或十五株水稻,然后再向前移步。
     三分地塞完,即使我当年年青力壮,也三五里难成直立人了。
     到农历五月,农村当年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双抢”。在抢时间收割成熟早稻的同时,抢时间给二季稻插秧。整个农时最多也就半个月,农民天蒙蒙亮下田,中午在地头顶着火球咽下带去的饭和咸菜,一直干到天完全黑了,才收工。有月亮时,说不定还有十来个庄稼汉人在田里收割。
     哎!
     三四十年前,二十七岁躬耕稼穑的辛苦,三四十年后,二十七盆种花养草的小作,有这么几个词汇的关系,也不失春秋让我挺起腰杆做了个吃苦耐劳、安分知命、知农业、爱农村、敬农民的人。

                           200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