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的第一部小说是《新儿女英雄传》,那是十一岁半小学毕业的事情。
我是从南平到珞珈山以后,开始读小说的。继第一部后,到十二岁,我先后读过《秋海棠》、《林海雪原》、《牛虻》、《悲惨世界》、《红旗谱》、《烈火中永生》、《苦菜花》、《青春之歌》、《卓娅与舒拉》、《金陵春梦》。其中《秋海棠》、《金陵春梦》是我姐姐借来她自己看的。其它,是在武汉大学的新华书店或蹲或坐或倚或靠读的。
十二岁到十八岁,初中和高中六年,没读过小说。但在高一,用一角钱买过一本薄薄的苏联小说《小画家》,翻过。
1964年高中毕业,到1965年十八岁参加工作,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期间,买了读了的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傲慢与偏见》、《东周列国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欧阳海之歌》。买了读不下去的有《红楼梦》。翻过没买的有《西游记》。
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十年间,我认认真真完全读过两遍《红楼梦》。
1976年传说有地下手抄本《第二次握手》风靡全国,我没见过。
此后,到1985年5月,我与大几十部古今中外小说名著有过握手。其中,有买了读了收藏的,有没买读了的,有翻过没买的,有买了翻过不要了送人或卖了废品的,有在文学讲座评论过的。
八十年代中期,因为职业的大变,我猛然转向看理论书籍。此后偶尔特意找来看的小说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诗人之死》、《血色黄昏》。
九十年代,仅买了浏览了《天谴》。
最近,是2006年2月23日买了《白鹿原》,到现在第一章还没读完。在电视上看陈忠实先生说他创造《白鹿原》的过程,我觉得这书得专门找个连续的空时间,才能好好读完。
少年时读小说,看故事有趣,情节曲折,语言美丽,人看我看,学习英雄。
青年时读小说,看名著经典,人物命运,性格特点,人生哲理,效仿为之。
中年时读小说,看社会评论,自己观点,何以争论,因何成名,寻找思想。
此后觉得,读小说,无非是跟在人物的后面,听其言,观其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我”自己。于是,一个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我”不能够是我自己呢!
其实,在这觉悟到来之前的许久许久,我已经因为读小说而不再是“我”自己。 |
|
十一岁半读《牛虻》、十二岁读《悲惨世界》十九岁读《傲慢与偏见》。
我像坐在英法合资的豪华的理发厅里。在我的眼前,艾•丽•伏尼契给了我亚瑟•勃尔顿的样式,维克多•雨果给了我冉•阿让的良心,吉英•奥斯丁给了我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费茨威廉•达西矛盾的结合体。
于是,面对左中右三面镜,我接受三位小说大家为我打理。我的正面有了亚瑟的刚毅、固执、爱情与仇恨;头顶有了冉•阿让的悲悯、善良、坚强、爱情与孤独;右侧是伊丽莎白的思考、诚恳、爱情与偏见;左侧是达西的尊严、真实、爱情与傲慢。
只有我的背面和内在,三位小说大家认为,那是必须由我自己在时钟面前修炼的。
于是,二十岁以后的我,就成为了新痕毕露的亚瑟和冉阿让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四面体。
我之所以选择亚瑟作为我的正面样式,是因为他有生父不能认,被生父出卖的身世。就这一点而言,我的出生与被送,是与之相似的。
我赞叹亚瑟敢于给不敢承认他是他的私生子的神父留下的字条:“我相信你跟相信上帝一样。上帝是一个泥塑木雕的东西,我只要一锤就把它砸得粉碎;你呢,却一直拿谎话欺骗我。”我直面责问我的生父:“你为什么要把我给掉!”从这一语而解,我已经与亚瑟异口同声。
遭受自己最敬爱者欺骗之后的觉醒,遭受自己生身之父打击后的坚定,竟然在遥望中因为心灵的趋向而渴望膜拜,竟然在牢狱里因为亲爱的希望而掐灭了希望。亚瑟脸上结痂的疤痕,一直深到心,而心的血还在往腹腔里滴。作为我,我是能够理解的。因为,我也是。
一个男人,当时最不能容忍、过后最不愿宽恕的就是危难时,口口声声说爱的女人对自己的背离。有的男人会因此而绝望去死。亚瑟却选择了苦难的历程,用刚毅来完成自己的志向。我是欣赏他的,赞美他的,学习他的。在我的婚姻遭遇到政治的胁迫时,所谓道德的恐吓时,我反而是坚强的,挺拔的,不屈的。我读书,我学习,我刚毅。
亚瑟的刚毅是与固执同在的。我也是。
亚瑟的爱情,是对亲父的爱情,而他生父潜藏的和后来翻然醒悟的爱情,是对亲子的爱情。我需要这样的父子爱情。因为他们彼此的需要。
亚瑟仇恨的对象是虚伪、谎言、欺骗、不忠。这不仅指向他的生父,还指向他的女友爱人。我同样仇恨虚伪者、谎言者、欺骗者、不忠者,无论具体。
亚瑟是正直的,其语言的尖刻犀利,锋芒毕露,曾经是我的样板。为此,我戳穿虚伪者、谎言者、欺骗者,但我也遭到他人的仇恨。
1976年夏天,我在朋友苏经建家里看到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里播放的就是电影《牛虻》。周围邻居一起在大厅看,起码有二十人,全部坐小的矮板凳。第一次看到活动的亚瑟,我因为稀奇而忘记我一直是他。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电视机。 |
|
1958年初,我十二岁,读的《悲惨世界》是单册的简缩版。1978年6月2日凭购书票买的是五册一套的完整版。后来看VCD、DVD,印象反而没有读书来的深刻。
卞福汝主教对冉•阿让的接待与容留,对冉•阿让的宽容与放行,尤其是送冉•阿让一对烛台。改变了冉•阿让的命运,复苏了冉•阿让的良知,改造了冉阿让的卑弱。我是从看完简缩版的那以后,到现今的几十年里,一直以卞福汝用人道主义感化改造人性之善行,作为我仿效的榜样。如果我在《我的命运-管理生命》中提到的“祖业虽然须微有,来的明来去不明”是事实,那么,我自己一向清楚,答案就在这里。
冉•阿让的出身、经历、品德、习性、本质都是劳动者的。我想起我卖菜的娘亲,我的阿大,我想到我做小工的母亲,我的灵魂贴着这样的人们。
冉•阿让在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经历与命运中悲怆,却以仁爱之心,抚养工厂女工遗孤珂赛特,并祝福她们与自己夙敌之子马尤斯的婚姻。冉•阿让最后在卞福汝主教所赠一对烛台的烛光辉耀中,死去。
我对劳动者的理解,体谅、关注,都是自从认识冉•阿让以后,而我有相当多的片段经历与冉•阿让相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我以为冉•阿让是卞福汝的继续。
冉•阿让的爱情是社会的。因而是博大的,包容的,忘我的。
我曾经有相当长的人生阶段是默默地以冉阿让自喻的。 |
|
读《傲慢与偏见》,我已经到了法定许可我结婚的年龄。这部小说在我的婚姻观念和处事法则方面,起了左右作用。
达西:“你的美丽虽然能让在场的其他人倾慕不已,但还不能打动我的心。”
伊丽莎白:“即使天下的男人都死绝了,我也不会嫁给你。”
小说的结尾:一个偏见的女子因为了解,从而理解一个男子的傲慢,进而有了正见;一个傲慢的男子因为了解,从而理解一个女子的偏见,进而有了恭谦。他们的结合成为理想。
理想是小说的。我所能的,是有意去模仿他们对白的措辞、句式、语气、节奏和内涵,幽默自己、讽刺别人。说话如此,写信也如此。我像达西那样,不屑周围媚俗的人际,压抑自己,与之僵化,同时又以自省来保证自我的尊严。
我以为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是男女的。
我试图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男女爱情,我过于幼稚!
尽管男女爱情不能如愿,但以此而为的人际关系,却迄今是我潜意识。我努力不再傲慢,我努力减少偏见。但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在我的左右。
如果我一开始是看的电影版的VCD、DVD《傲慢与偏见》,那么我一定会舍弃他们。这是我的傲慢,但不偏见。
孰知眼前人物,小说?我?
2007-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