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能听见的新文明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5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



19 日接纯干电话,谈到妈妈。

“妈妈她可能感觉自己已经九十多了,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今年九月回去后,毛弟、大妹他们也是最用心照顾她的”。

就我在深圳见过他和小妹两家,妈妈二十来年都在那里,生活很是惬意,气候也合适,生活条件更便捷,有更多子女孙辈精心照顾,还可以享受曾孙的童真乐趣,“但是,妈妈她还是回去武汉。”

我笑道:“别说妈妈九十多,就是现在,我才七十,在外边各方面好的不得了,都待不住,老想回家。”

纯干于是说他跟爱人讲:什么时候要清理一下家里的东西,把些不要的处理掉。要是我们两个能一起“走”,东西留给女儿处理,她也难办;要是不一起“走”,给后“走”的人真是留下难题。

我只应说:“是啊。”

这以后,我对出自他们母子两代人“叶落归根”和“走”的说法,感触非常。

这样的说法,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在说。我自己也更口无遮拦地说“死”。很是平常。而纯干的品格和思行,在交往五十九年里,他在我的心目中向来是“正方形”,四平八稳的,从来都是积极向上的人。所以,第一次听他也这么说,这才惊奇。

再想一想:难道说说“叶落归根”、“走”,甚至我那样毫无忌讳言语“死”的,就消极了吗?

结论是:这是能听见的一种文明。

由此,我对看见过的文明,做了一次内心的再参观。

在实地参观多处省级博物馆时,我说过:“中国的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大都是墓葬品,因此,确切地说,实际上是墓葬文化博物馆。”

我沿着自己的这一说法,这次内心参观的所得则是: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墓葬文化,展示了那年代人对死、生的认知和希望;后来的都比先前的更文明。

我还特别熟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姐,就一个儿子,一个儿媳,两个孙子,共同居住有高级的别墅,一起生活十分富裕,所得孝敬无微不至,坐享天伦之乐。但老姐非得回乡村老家老屋去不可。跟外人说“老家有人一起打牌,好玩”,同儿子儿媳说“怕在外面,有个‘万一’回不去”。

客居在外地的子女家时,也多次声明过:“一年里,我可以来看看你们,住上一段时间。一旦有生病的情况,就会回去,绝不给你们增加负担,添麻烦。”子女们当然是说那更要留下,由他们照顾的。

我能感觉到,绝大多数的我们这样有年纪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表达“叶落归根”、“走”和“死”的心愿。

我因此欣喜:在一盒骨灰入土,或者撒向水陆的当代,“叶落归根”、“走”和“死”,可能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凡人可以说,可以听见的,寓意最新的,仅剩语言的文明。言语虽自古以来,没有什么不同,但现今的内涵可能更多了“无畏”、“规律”、“旅途尽头”、“无所谓”的坦然和豁达。


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