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雀儿疑惑•孔子篇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0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平生读孔丘的本事之书,不过《史记》、《论语》、《孔子年谱》。但也仅此三种可以为其人的根本、原始。其它的论文,我也看,总而言之皆不过是后人的厨丁炒作,非正经。

《史记》的关于,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我不可能不肃然起敬,尤其晓得司马没了两个蛋以后还写史,更认定迁的无欲则刚,一定是真实的、全面的、权威的。虽然《中国历史》讲到“五四运动”时,孔家店被要打倒的时候,我也还随便了他们去,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到了文革初年,真的双眼看到红卫兵砸孔庙的实物时,也还是看着“革命”的有趣。

那时,我青年的很。

过了不惑之年,举国重修孔庙,各地每年祭孔,后继再兴旺发达“国学”,四海建筑“孔子学院”,我反倒不再喜欢孔子。

我担心对孔子的关于,自己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于是又很读了一通《史记》、《论语》、《孔子年谱》。

《史记》太多,多半不关孔子的。而且不关孔子的多了去。以卷三十六之《陈涉》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承认,在面对孔子鸿鹄之志的任何时候,我都只能是只雀儿。

拿这么一事来说吧——

纵观唐韩愈把《礼记 · 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为依据,把“仁义”定为儒“道”之根本,排列成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修炼的程序。

宋程颢、程颐兄弟则将《大学》从《礼记》中剥离出来,独立编次章句。

再宋朱熹重新编排整理《大学》,终成标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无疑是很经典的儒学教义。

但是,雀儿我却是读过《家语 · 后序》的,里面有句:“孔氏三世出妻。

所谓三世,一世是孔丘,二世是孔丘的儿子孔鲤,三世是孔丘的孙子、孔鲤的儿子子思。

所谓“出妻”,后人有两种解读:一是孔子妻亓官氏被除出鲁国的孔家门,回原来宋国的娘家;另一是孔丘被亓官氏抛下,亓官氏回宋国。但无论哪种,亓官氏是走出去了,直白了说,就是“离”了。《礼记 · 檀弓》记载的有。

《年谱》有记,孔丘19岁娶妻,但不见出妻”的具体年岁。有文章说“孔子沮丧,如同中年丧妻”。孔丘一生只此一次婚姻,那是不是可以借此以为孔子的婚姻在四十岁年龄段告终?

人们可以不细究他几岁恢复光棍身躯的,都由此可见:“齐家”之作为,在孔丘世事中是失败的。

尤其糟糕的是,孔丘及其子孙三代,都“出妻”了!

若以当代西方学者研究的结论对照,孔门三代的“出妻”,确实属于“离婚会有遗传”。

由“齐家”方面的失败,来反顾《论语 · 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他孔丘是无一成功的。

由“齐家”方面的失败,来推论,孔丘除曾经治理过鲁国见得效果之外,对别国则影响甚微,更不要说“平天下”的结果全是坑坑洼洼。

为了推销他的“礼”念,55 岁起 68 岁止总共的十四年间游说列国。

有哪国的国君真的听进去了?没有。

而孔丘和他的八个跟帮屡屡如丧家犬,甚至几天没吃的,沦落乞食的地步。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雀儿百思不得其解,会不会——

其自以为是知之愈多愈无知?此知无济于事。

其意在自己能得到高位官爵赐封?此意不诚。

其心被众国君所鄙视?此心不正。

其身在江湖头尾一十四年,难道就没有一丁点以虚名诱弟子跟随的,从而实行个人一己之私的?

我查资料,在弟子里,除公良孺的生卒年无记载,其他七人,都找到跟随孔丘出游的各人当初的岁数:颜回 25 ,子贡 25 ,曾点 49 ,子路 46 、曾参 9 、言偃 10 、子羔 25

我是不是很较真?

不这么较真,也就无法了解儒学的真实与虚假,有用和没用。

我在想,这些人都是蛋定双全的,养精蓄锐长达十四年没有女人出路,却日日孔子乎?

我是不是很下流?

不这么下流直白,就太不真实儒家鼻祖的虚假和真实。


2016-10-03


【本篇有关】

孔子的弟子名单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120/09/8373342_442227035.shtml

孔子年谱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00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