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对乱象歪说前世今生的辨识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昨天土葬的年青张曙,我与之并未见面,竟然在我的印象里似曾相识。
      这就使我再次陷入多个冥冥中的不解,思考机缘、际遇的若干为什么。
      其中之一的为什么,关系到父母与子女的缘分,也就是上一辈子和这一辈子的缘分,即前世今生。
      2007年的夏天,机缘让我第一次听到“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当时,我一笑而过。后来,把不计其数的“儿子和父亲一般都没话说”,甚至多有不合的现象,放到一起来想了,才觉得仅仅一笑并不知事理的情原,不是为人的应该。日后当有个论调才好。
      于是,常有观察。观察多了,感觉真还普遍呢!
      至于个中的理论,也看过一些文章,都没有让我信服的。但因为那些写的,启发了我的否定,个别颇令觉得奇异的,即使没有去记住网址,但过眼印象深刻。譬如,好几年前有则报道,说英国皇家学会的生命刊物有篇论文,是生物科学的科学家发现的,大意是说:
      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中,人类有性爱繁殖时,有关个体免疫原的信息,很可能是通过气味传播,使人们能在与传染性疾病的抗争中存活下来。因此体味非常重要。目前进化生物学的智慧表现在,人们在无意识情况下,会更容易被与自己体味相近的异性所吸引。这就意味着,在性选择中,要选择一个具有互补免疫原的伴侣。
      那则报道最让我记忆挥之不去的是:女性在选择性配偶时,不用刻意而是很自然地会喜欢与自己生父体味相同的对象。
      虽然我无法见到相关讯息的刊载,因此也就未见所谓论文的原文,无法确实汉译的准确度——网络上有太多,甚至出版商也不乏有,把制造的言论假作某权威之说,或以实际并不存在的某个“有身份”老外署名,传播推销自见和牟利的——,但是,那则报道还是推进了我的那个关于“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说法的“理论依据”随想。
      也因而想象着,倘若确有其论,那么,父子的关系与体味的关系会是否与父女的关系相反。还有,母子的、母女的关系呢?
      想多了,找多了,看多了,也就发现,类似有“想”者还大有人在,解释的人也很不少,随随便便转手往上一贴,赚个点击率,图个“有人看我的”虚荣比比皆是。尽管并不好玩,还是可以作为无聊时让脑袋瓜有个打转转的东西——就跟中学生看到考题却答不出时,把笔杆子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玩转似的。最末到底还是有个停下的,学生写出答案,正误姑且不论,我也有所辨识,肯定正确不敢说,关于“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籍贯北京、1949年生于台北、现居美国的作家刘墉,在《一生能有多少爱》里道:“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
      我看过网络上和书店里有他的许多东西,却从未点击或从架上抽出来过,是因为我先在电视里看过他的模样,听过他说的。
      这算是“原话”的“出处”?
      算是一种文学的说法吧!
      理论被牵扯到“出于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
      许多许多的许许多多在转抄时,把心理学的术语“情结”错成文学小说故事表述的“情节”。
      我是全数尽悉研读过弗洛伊德著作的。
      弗洛伊德关于“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是在“性”心理对象极度嫉妒下打的死结。扯不到“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和“儿子和父亲的没话可讲”。
      这算是从文学到心理学理论的进一步“原委”说法吧!
      有人继续逐本寻源到古希腊的两个神话,但是都没有理清楚头绪,又偏偏要和弗洛伊德理论联系起来。我把它们整理一下,简单说——
      第一个神话:
      国王阿伽门农。
      王后克吕泰涅斯特拉。
      他们有个长女,爱列屈拉。
      他们还有一个次子,俄瑞斯特托。
      王后在有“外遇”后害死了王。
      姐姐在弟弟长大成人后共谋,杀了母亲及其奸夫。
      这个替父复仇的悲喜传说,被分析成爱列屈拉有恋父妒母之情。
      弗洛伊德借此来把儿童对性别、性关系的心理认知和记忆,用以说明未成年女性对成年父亲的深情专注在遭遇重创之后,潜意识将随着身体的发育,将遭遇归因于自身没有男性生殖器,于是恋想可以有父亲一样的男人,从而占领母亲。
      爱列屈拉之所以等到弟弟长大,不仅仅是要他的体能,更是她心理情结的解开,必要一个成熟男性助手。
      再有一类情况: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女儿,在单亲家庭时期可以相安,一旦父亲与别的女人相爱,尤其是结婚,女儿就以各种手段表示反抗,甚至发生极端,有的会以自杀要挟。
      这些女儿会对父亲产生的“爱恋”、“爱父嫌母”,就是所谓的“爱列屈拉情结”,即“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的这一学说,后来受到了包括他学生的许多人批判,认为他的说法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此类情结既不能成为科学指导于普遍,也不是绝对确立,但人们又似乎不能彻底否定问题和现象的存在。
      第二个神话:
      王后伊俄卡斯特。
      王后产子时,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的警告。
      神说:“你的儿子将来不但会要你的命,还要占领你的王位和妻子。”
      王虽然感觉从独子继承王位本是顺理成章的法则和人伦秩序来说,神的说法不合常理,但还是叫人把新生儿带走并命令杀死。
      不知其中因果的过路猎人虽然受命,却不忍心残杀小小的生命,只将婴儿丢弃在深山。
      弃婴被一农户发现,抱转送给其庄主。
      好些年过去后,国王去朝圣。
      众多朝圣的人,因为解不了挡在道中的埃及巨狮斯芬克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的谜面,结果被吞噬。只有一个名叫俄底浦斯的青年说出了谜底是“人”,他活了下来,并被拥载为新王。
      但是,拉伊俄斯王不退位,被俄底浦斯杀死。
      俄底浦斯占有王后伊俄卡斯特为妻。
      后来,当地饥荒饿死无数的人,继而爆发瘟疫。
      人们请教了神谕。
      神告诉了世人:俄底浦斯是已死国王的亲生儿。
      悔恨不已的俄底浦斯弄瞎自己的双眼,离开故土,四处漂流至死。
      这是所谓的“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解释个体性心理的发育和人类社会角色之间性关系时,提出的理论认为: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这样就导致了儿子的性心理反抗,杀死父亲并食其肉体。直到人类有罪恶感后,直系血缘之间的性行为和关系,被视为“乱伦”,作为“禁忌”被公认,才有了直系亲族以外的性行为和关系。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心理治疗医学、心理分析、综合性的人类行为与人格理论研究的影响,在心理学史、人类性学史、人格研究史上的开创地位和贡献无容置疑,然而,他的所有思想理论几乎被现代人格理论家摒弃。
      他的“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更多被戏剧化。
      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或“恋母情结”来作为“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或者“儿子和父亲没什么话说”的解释,就好像把“情结”写成“情节”一样,其本身自以为是,当然不知己错,而且比无知更糟糕的是,其以貌似的知识还在洋洋得意传播谬种。
      倒不如去感受关于”女子在寻找配偶时”,“对与生父相同体味异性的喜爱”,那一“英国科学家的发现”,更“有道理”。
      我确实观察到,也亲自体验和会意到“儿子和父亲没什么话说”现象的普遍存在,也总是在非正常的父活子死、白发人送黑发人,或者子杀父死、父因子亡的事件里,刻意去找寻冥冥中“潜”在的“规则”。命相术士将之用了一个术语——“相克”。
      对应于“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之说,那么,“儿子是父亲前世的”什么?
      我记起,小时候,常常听到许多妇人骂自家的儿子:“你这讨债啊讨债!”“你这囝一世人都在作讨债啊!”“没命囝啊!你好死蔑死啊!给我快死哦!讨债!”
      我又记起,有谁说过“儿子是父亲前世的债主”,还有谁说过“儿子是父亲前世的仇人”。
      在突然去世的数人里,年青的张曙之死,是不是他已经讨回了其父亲前世欠他的债?若此说成立,那他的父亲必定宁可永远欠儿子的债,慢慢地还!
      相信张曙的父亲,同样与我,无法看到自己的前世,当然他也就无从晓得起欠债的事。
      世上,又有一种父尚在,或者父已故,己有子,或子已故者,他们寻机结缘为义父子的;更有老夫少妻、少夫老妻,男女年纪相差甚大的,大家往往也套用“恋父情结”、“恋母情结”,在可知错说时,我要说的是,正确的说法:如果仅仅是心理的需求,别无其它欲望者,那通常可以用“某些理想缺或损,藉以补偿”的方式;如果还有供养、赡养的行为,则是方式内在的具体内容。“前世情人”说不通,那就“前世三角债”试解释看看。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