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馊饭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1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要不是实在馊得厉害,一大碗足足有两斤半的白米饭,怎么我也舍不得倒了的。
      但是,非倒不可。不倒,那酸味沤人的很。
      倒了以后,又后悔, 要是喂个狗呀猫呀的,也不至于枉费!
      我一向是尽可能节约的,能省则省。电饭煲一次焖它个三斤半的米,耗电量一定要比每次焖四两要焖八九锅之总和要少得多。头一餐之外,剩余的凉好了,放进冰箱冷藏,下一餐吃多少兜多少,省时省工还省火。
      岂想,这回,第三天起早,面上好端端的,里头的却已是翠花酸菜似的蔫了。
      前不至此,后尚不知,但偏偏在高考之第一天遇到这倒霉事。所幸家中并无应试的,否则,还不知这是何等的兆孽。
      巧就巧在今年福建卷高考《语文》的作文题是:“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见到这段“文字”,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袁隆平,把1958年的梦做到2011年来了!你的杂交水稻解决的是肚子可以喂饱的问题,但这米还是那不杂交的米么,这饭跟1959、1960、1962三年“自然灾害”的双蒸饭有啥子两样嘛……
      你说,要是我提笔,能考得上吗?
      好了,我的作文零分,我的饭馊了!
      当然,果真进了考场,我是断然不这么写的,家里每斤3元1角的杂种,那怕再馊,也是香喷喷的,落笔生花:“我梦见袁爷爷带领我们一起醉生梦始。梦里,我们一起快乐滴改写古诗‘厨禾日当舞,汗滴何下土,盛世桶中餐,粒粒皆幸福。’诗写好之后,我们就打手机找机器人拿电锯来,把高粱高的水稻锯了。突然天下起了冰雹大的东西来,把我们,还有最敬爱的袁爷爷的脑袋全砸出大包了。好多同学吓哭了,但是,袁爷爷在大笑,他高声地说:‘同学们,你们看,天上下的是神马?是我的水稻颗粒呀!’啊……因为收割水稻促进了机器人的大批量生产,电锯的供不应求,从而更促进了钢铁和电力的大大大滴发展,还促进了……终于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资金链!人情链!比发馊还不知腐败多少N倍的官场链……于是,后来,我们全都笑了!我们怎么能不开怀大笑呢!东风吹,战鼓擂,GDP谁怕鸡滴屁!笑声传到北京送给谁?毛主席?邓小平?江核心?胡哥?哈哈哈——笑声传遍全中国,哈哈哈哈哈——笑声传到全世界!OK,OK,OOKK,我们实现了世界强国之梦!”
      这一下,我的作文满分,回家来,幸好馊饭早就倒了!
      也当然,这是扯了鸭蛋。

     
      不过,的的确确在大跃进年代,不是一个人,也不止一万个人,做过这样的梦,写过这样的诗,画过这样的画。袁隆平生于1930年,那时二士七八九的,不会不知道,也不会忘记浮夸。那,为什么袁老还写这样的文字呢?因为,作为水稻育种的领军科学家,他即使不真做这样题材的梦,也必有这样的非凡抱负;因为,作为朴实的农业科学工作的将领,他长年身体力行在田野里,毕竟不是书房里的诗人墨客作家小说,他只会这样来表述他的想象。因为他的职业和使命感,所以他的梦有别于历史曾经的歌唱。
      我由衷地敬佩袁老!感谢他辛苦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一切!
      袁老其实不必自己写,上网找几首当年农村民谣,轻而易举。那时的农民们想象力何等的丰富,豪情何等的铿锵。譬如:“稻田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又譬如:“忽闻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不是哪个人落水,是个红薯滚下坡。”还譬如:“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糟糕的是今年出这高考作文题的,如果是有我这年纪的,即使专家教授自己没心没肺不悼念饿毙的千千万万人民,即使忘记自己的干瘪肚皮和爹娘的水肿腿,即使一定要莺歌燕舞,那从历史的哪层冷藏柜里,随便都可以找一批这样的文字,哪不强过?哪不酷过?哪不浮云过?出这高考作文题的,如果中年,甚至更年轻,那就莫怪我小看尔等了,神马不知史,浮云不善文,何颜用语借文为一省26万7千多名学子之考官!
      当然——还有一个当然,出题目的见我此篇,说:“你这不写的顶好嘛!”我赶快跑到楼下大垃圾桶去,把那包馊饭找回来,呈上,画作蠢猊更胡话。
 
                                      201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