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煨】人不可貌相 
                        
                    
                      |  |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05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俗语有哪些是真理,可另探讨,但俗语常将貌似相同的二物并列,相互映衬,所获得的强化效果,往往有助于所言成为真理。
	      其实不然。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便是一例。
	      “人不可貌相”,是对日常人际行为的荐言、规劝。
	      从来没有见过关于此语是否是真理的科学论述。
	      因为,人文类科学论证的依据至少有三:1、基础——科学的抽样调查;2、前提——调查获得的全面数据;3、方法——根据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人不可貌相”这话未有的科学的论证,所以,不一定是真理。
	      “海水不可斗量”,却是无须计量便可直观确认为千真万确真理的。
	      按说,这是由二句本身独立的话合成的一句。然而,由于采用排比句式的文学手法,使之分别成为了一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
	      这样一搞,原本还不一定是真理的前半句,因为有确实是真理的后半句后浪推前浪地推波助澜,推到了真理的岸上。人们信以为真,并广泛运用。
	      文学手法不但利用“斗量”来适应“貌相”的韵,还巧妙地将原本可作名词亦可动词的“相”字,因为“量”的动词性,而确立为动词,意为“观看”。
	      为了探究“人不可貌相”的真理或否,本篇摈弃了实际不相干的“海水不可斗量”,而集中到“人不可貌相”的本意上来。
	      “人不可貌相”,既可以等同于另一俗语“不可以貌取人”,也可以标点为“人,不可貌相”——人啊,不可以仅凭观看别人的面貌,就判断其是非、对错、好坏、优劣。
	      这句话关系到“相”“貌”的做法,是对,还是错的问题。
	      “树上有10只小鸟,人开了一枪之后,问:树上还有几只小鸟?”现今的人已不再以“一只都没有了”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由于思维的多元,既可以从人的枪法结果而答,也可以将小鸟分为死鸟和活鸟,以及死鸟是不是还挂在树上,活鸟有没有被吓死的,甚至还可以从是用什么枪来打等等来思考。随假设的前提变更,这道问题的答案也就不同。倘若开枪打鸟的人无一打中,那应该追究枪和具体人的枪法,小鸟又另当别论。
	      借此,我们应该将“以貌取人”为目的的“相貌”,与具体“相”“貌”时采用的方法,区别开来谈。
	
		
      我们见到些术士的看相,无非如旧日“相”法书之理论加其个人的经验,来营生。“相”的“貌”是不动的、天生的、明摆着的面相、手相。“相”出过去、现在、将来,包括本命、行运、肉体、家亲的福祸、吉凶,以通过随之而操作的向神灵烧香、磕头、许愿,祈求合婚姻、丰财帛、升官学、得福禄、保平安、去疾病、驱鬼邪、兴家室等等。
	
		
      无非是根据前朝历代,主要的是宋以后一些相书典籍演变出来,甚至还加以现代观的所谓“解析”。总的来说,是要告诉人们,“人可貌相”。
	      关于受术士“貌相”过的伟人、名人、怪人、衰人的个案故事,各有传闻。
	      问题是几多属实?即使都真实,那世人被说中的占多大的数?是万一还是一万?这些本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还是因为谋生而产生的的一个行业和这个行业下的谋生?
	      我不否定确实曾有多次以“相”我本人和亲戚之“貌”后预言,预言后来果然准确的术士,但我却又以科学的必要,不得不半信半疑之。
	      再多的个案,只要不是科学的抽样调查、不是真实的数据、未经根据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那么“人可貌相”的做法,就不能成为应该的做法。
	      确有一个行业无数次的证实“人可貌相”,并有坚强的理论,这就是中医学的“望”诊。
	      但“望”诊疾病,并不能识破人心;也只是一个行业的一种方法,并不能涵盖四海,成为人类的真理。
	
		
	      我倒是很要推荐“人可貌相”的一种方法——以“相”的“貌”是动的、天生的和后天的、当前的容颜、手势、肢体语言,从而做出对其人的当前内心活动,给予相当准确的判断。这就是人类行为学和人类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和成果,即所谓的“观人术”。
	      我自己从1989年3月开始阅读这类科研成果报告和名著后,时常依据其中的理论,“相”人“貌”,以实践,确有所得。
	      个人的经验,方法和掌握方法的程度,决定了“人不可貌相”或“人可貌相”。
                                                                      2010-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