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人言可煨】二百五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0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有些方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即使勉强解说,也味同嚼蜡。武汉话里的“半吊子”,就属于此。那蜡味是:“半吊子”,意指说别个人这不是,那也不是,而自己揽了活儿,做了一半没本事完成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虽说一解三:“ 1. 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 2. 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 3. 做事不仔细 , 有始无终的人。”也不过是三截子的残烛之蜡。
     查网络“百度知道”,“‘半吊子’是什么意思?”答曰:“古时一两银子可换一千文钱,一千文钱,俗称一吊。半吊子就是不满一千。
     “不满一千”的可以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九百九十九,“七七四十九变”的七七四十九,“六六大顺”的六六,“三百六十行”的三百六,“二百五”的二百五,……
     由此可见“半吊子就是不满一千。”所言的不对。
     如果改成“古时一两银子可换一千文钱,一千文钱,俗称一吊。半吊子就是五百文钱。”那算是找到了语源。
     就我所知,古时每一千文钱,用麻线贯穿好,系实,即“一贯”。出门人将一贯吊于腰间,所谓一吊。有五百文也系吊于腰间入市者,人见之而笑其张显,俗称其钱半吊,以尊称“子”戏谑其人 作“半吊子”。
     这语源当是最接近武汉话里“半吊子”的意思。
     刚才提到“不满一千”的若干数字,其中可以二百五。“二百五”则是“半吊子”的再一半“二百五”在国语地域,是很普遍认知的带有歧视的辱人之语。它不仅是指此人无本事却要张显,更是蔑视其不知自己的傻,还偏要张显的事。
     网上有一说“二百五”的“由来”:
老秀才晚年得双丁,回想平生苦读皆不中举,遂分别起名:“成事”、“败事”。一日,秀才外出,嘱其妻在家督二子习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秀才返家后,问二子用功如何。妻答:“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显然,此不过是有了“二百五”之后的杜撰。以其为“由来”说话者,以笑话欺人张显,不是二百五,是半吊子。
     网上还有一说“二百五”的“由来”:
苏秦,说客者,却有六国相印之威赫,结仇甚多,终被人杀于齐国。齐王恼怒,以苏泰头悬于城上计策,为缉拿凶手,榜文:“金千两悬赏杀内奸苏秦者。”有四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人皆都咬定说自己所为。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则故事,有声有色,很是在理,却不合史。以其为“由来”说话者,编造历史妄以张显,不是二百五,也是半吊子。
     何以见得?
     史书记载:纵横家苏秦,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曾得齐王重用,威至“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但,后来,苏秦为恶化齐赵邦交,使齐广树仇敌,再劝齐王攻宋。待得齐灭了宋,齐国力也渐渐疲衰。正在此时,奉阳君向齐索要封邑,齐赵关系裂隙。苏秦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终被齐王发觉。齐王将苏秦车裂于市。
     这,也就是说,齐王杀苏秦是公然之事,大夫诛苏秦,赞齐王,齐王不必找二百五。齐王若找二百五,那真正的二百五是齐王。
     那么,“二百五”的由来究竟何处呢?
     这应该并无大碍于人们正确使用“二百五”。
     人们知道,“二百五”未必是对某人的定性,也可以是就某人一事而语。“半吊子”则往往是对某好事者常态的定性。
     细细清点我自己的腰间,终于知道,我自己二百五的少,半吊子的多,包括现在写的这文字。
 
                                2007-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