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厝旧瓦(照片)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厝旧瓦(照片)
 

敷文观海(二十九幅)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07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我最怕写史实繁杂却止无虚有的“文物”。
      类似的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我写游记,无一不为在断垣残壁的资料里,找面可以以史为见鉴的备忘录,而处心积虑,末了敷衍不得的。今次的 “留春之旅”行程4月18日那天,参观杭州西湖的文澜阁又是一遭。
      慕名文澜阁,是因为其收藏有《四库全书》。当然,还因为其建筑仿的宁波天一阁。
      到现地,看绍介,观外观,立所立,见所见,无一不是“复原”之物,更《四库全书》的“收藏”竟然全部空柜!
      虽然空柜的也有理由,知其内容去向到隔墙的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但毕竟让众多莫名其妙者不知缘由。
      好在此处门可罗雀。
      依然如以往,止步之后,回来伏案,做些功课时,反而有了许多的写头。
      我看,可以这么着,分三项来写——
      一、所剩奈何。
      二、兴建为何。
      三、内容几何。
      先讲第一,所剩。
      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廿二日,军机处记载:“杭州西湖添建文澜阁,所有碑刻匾额,现奉旨发下墨宝四张,贵督即遵照卷幅背面所开办理可也。”
      以这则公元历1783年的档案来讲,当今,进文澜阁,可以看到的文物,全真的仅有石碑三块,“以旧复古”的一方额匾;新到不能再新、但字还是老题字的一方横匾,应该与之有关。
      两块石碑,
      一块,碑正面刻“文澜阁”满汉文,字与匾额同,背面刻“光绪七年上谕”,由浙江巡抚谭锺麟书写。
      另一块,碑刻乾隆四十七年复抄江南三部《四库全书》上谕。
      一方阁名额匾,挂在前檐之下,居中,满汉文“文澜阁”。有说:“言请光绪帝御书,实则南书房代笔,在京制好后送到杭的。”这一说法,让我一头雾水——此字不就是“御碑亭”那面的一模一样吗?不同出一人之手吗?欺君之罪有竟敢如此的吗?
      还有,更前的清乾隆帝写的“文澜阁”,竟然简单到“已毁”二字了罢。
      我在想,何不如被八国联军掠去的好!他们掠去,大英博物馆还存在,至少还有东西。好了,现在没了,造个假的,鱼目混珠,自欺欺人,却让游客“茄子”着乐!
      那一横匾,在阁内一、二楼之间的中正位上,题“敷文观海”。
      《晋书 • 夏侯湛潘岳等传论》:“覩其《抵疑》诠理,本穷通於自天;作诰敷文,流英声於孝悌。旨深致远,殊有大雅之风烈焉。”
      东晋谢灵运《山居赋》:“研书赏理,敷文奏怀。”
      此二义,作为“敷文”的出典,我看是“天人合一”的。
      “观海”,观沧海,历史观;文墨瀚海,作用处;临西湖,湖在清人的所谓即“海”,北京的中南海、北海、什刹海、后海,其实都是湖。
      “观海”,有博览的意境。
      此二方面,通融的。
      至于导游说“‘澜’和‘海’都带三点水,取‘以水克火’的目的”,我不好骂其胡说,因为我要是骂其“胡说”,他们会说:“你的‘胡’没水了,不就是被‘澜’和‘海’汲取去了吗?”
      那我不骂,省了我的口水,继续我自己要讲的。
      其次,讲兴建。
      文澜阁本是圣因寺的玉兰堂旧址。
      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历的1705年,清圣祖仁皇帝玄烨南巡,杭州孤山之南、西湖之滨为之建造西湖行宫。
      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世宗胤禛发谕旨,改西湖行宫成圣因寺,以供佛尊,奉圣祖牌位。
      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高宗弘历初次南巡,大面积扩建。
      文澜阁则是将圣因寺内,包括玉兰堂、藏经堂、寝宫等地的一整排,直至宫墙,其间所有腐朽的建筑全部拆除,用其故地再建的。
      建筑的过程大致是——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初二,圣旨:“现在盛住奏请陛见,且俟伊到京后询明该处情形,将文渊阁式样带去,再行办理。”
      同年十二月初九日,闽浙总督富勒浑奏折:“令盛住将玉兰堂后地盘形势详细绘图,并将需用工料先行估计,俟赴京时奏请训示。”
      再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廿二日,军机处那记载的,关于“奉旨发下墨宝”和“贵督遵照办理”。
      又浙江布政使署理织造盛住在十二月中旬赴京启奏禀报。
      以此类推,文澜阁的动工至少是乾隆四十八年开春之后的事。而不是《清史稿》所记载的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丙申,建浙江文澜阁”。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赵尔巽主持编修至民国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历1927年,未定稿正史《清史》。
      乾隆四十九年正月,清高宗第六次南巡,到杭州时已三月,此文澜阁已建成。
      赐“敷文观海”,正是他亲览其地的题写。
      又作七律一首,七绝二首:
 
《题文澜阁》
四库抄成蒇次第,因之絜矩到南邦。
班佣此实官帑发,卢径彼殊众力扛。
兖钺必公慎取舍,淄渑细辨斥蒙庞。
范家天一于斯近,幸也文澜乃得双。
 
《趣亭》
文源取式逮文津,亦有趣亭栖碧峋。
寄语将来抄书者,文澜不外史经循。
 
《月台》
叠石为山路不长,月台重肖米襄阳。
限于地异平湖好,登望微嫌似面墙。
     
      据此可知,文澜阁建于乾隆四十八年春到四十九年春,立时一年。如果原建还在,迄今年的此间,则有二百三十年之久。
      这第二,讲兴建,当然是绝对不可以不讲建它做什么的。
      一句话:收藏《四库全书》之用。
      稍微讲细一点:
      清乾隆三十八年,高宗下诏全国征书开馆编《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七年,第一部书完成,第二、三、四分书还在抄录,高宗下谕:“再行缮写全书三分,分贮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内拟改建文澜阁。”
      这样一来,大清帝国就有了七座书库——
      文渊阁,在北京皇宫紫禁城内,
      文源阁,在北京皇家花园圆明园内。
      文溯阁,在奉天(今沈阳)行宫内。
      文津阁,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
      因为都在北方,通称“北四阁”,又因不对民间开放,合称“内廷四阁”。
      乾隆谕旨的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相对“北四阁”,通称作“南三阁”,又因为都在江浙,所以又叫做“江浙三阁”。
      任何现今的介绍,包括导游词的误导,都说“文澜阁是‘南三阁’中唯一保存下来的阁”。倘若真是这样,那么,还要什么“3 • 15”打假呢!
      且看——
      清咸丰三年,公元历的1853年,文汇阁、文宗阁惨遭兵燹,夷为平地。
      咸丰十年、十一年,公元历的1860年、1861年,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文澜阁历经战火劫难,阁圮楼毁书散。
      光绪六年,公元历的1880年,在浙江巡抚谭锺麟的支持下,由丁丙主持重建文澜阁,次年落成。这时,厅中新建了平房五间,阁边门外增建了太乙分青室三间。
    今次我之所见文澜阁,临西湖不变而水染不清,圣因寺遗址已被浙江博物馆覆盖,乾隆寝宫成了中山公园,戏台、箭道等地成了浙江图书馆。文澜阁很新很新,以浙江博物馆的局部附属其侧,以小门通。
      再就是第三,讲的是《四库全书》内容几何。
      我这里说的“内容”,当然不会是有哪些书,包括些什么。要讲的是文澜阁的《四库全书》有些什么故事。
      我在单位的一间不大不小的会议厅里开过会,见过长长相对的两壁列架,陈设住某侨人赠的《四库全书》全套原版影印本,西洋硬壳面的精装。邻座一位老学究以居高临下的神情问我:“怎么不借机去翻翻,开个眼界不好吗?”我回答:“有富商连书带书架都要送我一套的——当然,人家也不会白送的;被我拒绝了。很简单,我没地方搁;再说了,装门面的事,不是我该做的。古人的“学富五车”,多乎哉?不多也——那些刻画在竹简上,成卷成册的,五车之内容,甚至不用五张光盘就可以装得完呢!”那老先生以惊讶的目瞪口呆侧面我泰然的眯眼嘻哈。
      《四库全书》乃故国历朝历代典籍之大成,共抄写有相同图书的七套,每套都收录3461种,79309卷,文字个数达8亿,分藏于“北四阁”和“南三阁”。
      文澜阁之藏书,与南三阁本装潢一致,却与北四阁本不同,四色绢面,内衬楠木板,外盛楠木匣,用特制书架装储。
      据《文澜阁志》载旧排架图,《古今图书集成》12架,《四库全书》经部20架,史部23架,子部22架,集部28架。在阁中,“第一层中藏《图书集成》,后及两旁藏经部,第二层藏史部,第三层藏子、集二部。”
      这第三,能在网上查到的,我就此打住。
      说了这么多,总括起来,我想表达一个看法:如果对文史来龙去脉没兴趣,杭州西湖的文澜阁,游客尽可以过门不入,那是一个有史无史实、有物无文物、有事情无事情的地方。
 
                        2014-05-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