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拾果(学问)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菩提拾果(学问)
 

【藏传佛教最常识整理】教义(一)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08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9月12日从西域的拉萨回到内地,,25日在广州买得一本《图解西藏密宗》,到前天夜晚,逐字逐句通读了一遍,觉得其中有的常识是最最基本的,怕日后记不得或记的有错,觉得还是整理成自己容易识记的条条,于是,生出必要整理的念头。
      这些常识,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的同异有别与否,不是此处要作文的。许多入到佛门才不要懂得的,也不是我所能有力可言的。
      以下是以一书藏传佛教的所言为主重,结合曾经有过阅读其它书籍时的笔记,以及别处相关的辅助材料,进行的前后整合、要意概括,综合有了以下。
      本文的文字,是我个人组织和理解所得,不是抄来,也不作转去,所以,其中可能有错、误,恳请有知识者人客指正,并务必请告知依据的出处。
      本文计划分教义(一)、(二)和仪轨(一)、(二),分四篇上传。
      教义二篇已在2010-11-06废午休之寝,忘早中晚三餐食,从早7时半到晚11时之间写就。
 
 
教 义(一)
 

      1、藏民最初的宗教信仰
      ① 藏族古先民信奉苯教(旧汉译为“本教”)。
      ② 苯教以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湖泊为崇拜物,以巫术咒语为工具,专事祈福消灾、治病送死、驱鬼降灵等活动。因崇尚黑色,故也被称为“黑教”。
      ③ 在藏传佛教图象标志、绘画佛像的背景中大自然崇拜物仍然处在置顶位,或成为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须弥山、太阳、月亮。

      2、佛教的传入
      ①大约公元5世纪,佛教开始从印度经由尼泊尔的路途传入西藏。
      ② 苯教最初接受并吸收了佛教的新鲜。
      ③ 在佛教影响力不断扩张之后,苯教不得不进行艰难和长期的抗争。
      ④公元639年,出身吐蕃第33任赞普的吐蕃王朝立国之君的松赞干布,与南部泥婆罗(今尼泊尔)的赤尊公主成婚姻,赤尊公主带有一尊名称“不动佛像”,即佛祖释迦牟尼8岁时的等身造像到拉萨。松赞干布王开始信仰佛教,影响波及王朝官员,乃至民间。
      ⑤二年后,即公元641年(唐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接受蕃使为王求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入藏带有一尊名称“觉卧佛像”,即佛祖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造像和360卷经典到拉萨。
      ⑥在两位公主主持翻译佛教经卷后,王室认为佛教有利于王的治理,有利于国的安定,有利于民的教化,于是致力倡导兴佛。
      ⑦松赞干布王先后从印度等地请来三位密宗大师翻译经典,并修建昌珠、大昭、小昭等寺,殿堂内出现度母、佛母、妙音天女、甘露明王等秘宗的造像,作为供奉。由此可见当时的王朝对佛教的极力推崇,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⑧至松赞干布王去世后,内乱和对外征战,连带发生的崇佛与灭佛,则是佛教的传入的后续。

      3、大乘、小乘的目的
      ①以洁身自好、自求解脱为目的的,是“小乘”佛教。南传佛教属之。
      ②以利益众生为目的的,是“大乘”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皆属之。

      4、显宗、密宗的区别
      ①“密宗”相对于“显宗”。
      ②显宗只接受佛教的大乘教义,而密宗虽属大乘,却不但不排斥小乘。还是在僧戒方面效法小乘的戒律,例如显宗不可食肉,而密宗可以食牛肉、羊肉,位至上师之后,还可男女合身共修,有的教派可以娶妻生子。
      ③显宗以“三藏”经典为主,教授戒定慧三学,注重理法,成就显宗四身佛;而密宗以“四续”经典为主,教授四部瑜珈,成就密宗双合七支持金刚佛。噶当派主修菩提道,不提倡学密;萨迦、噶举、宁玛等主修密法;只有格鲁派主张先显后密,显密结合,即在显宗理法学习完成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加深事法的学习,二者不可偏废。

      5、佛教的无神论
      ① 世俗科学的无神论,是唯物的,认为遗体即是物质,不存在灵魂的转化,所以世界没有鬼神,“死就死了”的说法是断灭论。
      ② 按佛教的说法,佛教的观念是无神的。但与唯物论的无神说法不同。
      ③佛教认为世界上存在灵魂的转化,生命的因果关系带来生死的轮回,不断不常,相似相续。所以,在世界上,人道之外,存在有灵魂——神。
      ④佛教观念的无神,是无主宰神,无永恒的主宰世界的神。这就区别于其它宗教,例如天主教有主宰神圣母玛利亚,基督教有主宰神耶和华。佛教“无主宰神”并不是没有文艺的、至高无上的“神”,正是这个最基本的教义,才有了观察世间民众声相的观世音、救困挽厄消灾除患的度母、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释迦牟尼法身的大日如来,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代表聪明智慧德才的文殊等不同掌管的佛神。也正是这个灵魂转化轮回的理论,有了“活佛”,以及寻找活佛的转世灵童之继任方法的产生、被信众接受和延续。

      6、佛教存在的三要素
      ① 佛教与其它宗教团体的存在一样,必须有三要素:领袖、理论、参加人员。
      ② 佛教最初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接壤)净饭王与摩耶夫人所生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 旧汉译为“义成”),在菩提迦耶的一棵毕波罗树下有了觉悟。
      ③ “佛”是在认知方面和超脱方面都已经获得了精神圆满者,或无上智慧者。乔达摩•悉达多是成佛的第一人。受信徒的尊称, 因父系为释迦族,所以以“释迦” 冠, “牟尼”意是”圣人”,全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大家通常称谓他佛祖。 他创建的教化组织即称为“佛教”。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领袖。
      ④ 释迦牟尼的觉悟的思想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和原则,因此佛教的理论统称为佛法。
      ⑤ 在悉达多觉悟成释迦牟尼佛之后,他立刻向先前跟随他四方求教解脱人类痛苦的五位苦行者传授自己的悟道,使之心悦诚服,豁然开朗,皈依了佛祖,成为佛祖最初的弟子,佛教的最初参加成员。
      ⑥ 佛教将佛祖、佛法、出家人,即“佛、法、僧”一统称作“三宝”。
僧,是梵文汉译“僧迦”简语,指的是四位及其以上人数的出家人团体,不是道理的出家人个体。所以,我们平常以为凡是出家人都是僧,是错误的。三个以及三个以下的出家人。
佛教界根据出家时人的年龄;出家人的受戒、受的戒律的多少、宽严的程度、受戒的仪式,修身的年期,藏传佛教还有辩经的学识考评和知识多少、高深程度、德行如何的考核,从沙弥、比丘、帝释、声闻、罗汉、菩萨、佛分别名称。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10条戒律)的出家人。
      比丘要是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
      ⑦ 藏地通常称谓的“喇嘛”,是取出家人中等的称谓作为敬语的。在藏地,如果不明确出家人的等级,通常称年青的为“古修拉”,相当于汉地俗称的“和尚”,在梵文里,并无男出家人、女出家人的分别,意思都是“师”;称年纪大的为“喇嘛”;只有高于喇嘛级别,尤其是明确其是上师、活佛的,才以其等级称谓。这好比在社会交际陌生人时,在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校长,或者是在什么学校任什么职的时候,叫“老师”都是尊称一样,无论怎样,称谓“喇嘛”,在藏传佛教都是敬语。
      ⑧ 在家的信徒,人数多寡不论,即使只一人,佛教界都统称之为“僧宝”。
      ⑨ 比丘,是梵文的汉译。原意是:乞讨者——上乞佛法,下乞饮食的人。皈依佛祖的最初五位男的,释迦牟尼谓之曰“比丘”,后指男出家的人。为区别,曰女出家人为“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