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到中原问鼎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0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到郑州,参观河南博物院,最是有所追求的,便是“问鼎中原”、“逐鹿中原”和“九鼎定中原”的在意。
      我就自己走过的大博物馆院而言,比起陕西,河南显得单调;相对湖南,河南给的轻薄;较之西藏,河南暗然一色。虽然史自公元前4千年起,列为夏、商、周、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北宋、金、元各时期,但不见有陕西的大器,湖南的丰硕,西藏的独特。 然而,河南陈列最多的,也就是一类盛酒烹肉储存的青铜器。这应该真是是关系到我那三项追求了的。
      “问鼎中原”语出《左传》“宣公三年”篇,我尚能背出全篇:
      “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在京城和别的地方,新新铸造的“中华鼎”,不但标注有自身重量,更是一种地标摆设,既无下火,又无内存,空腹着于国何益?于国君何餐?于民何利?

 


      在一边角,见到一幅图示《春秋时期汉淮诸小国分布图》,凝神许久,想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论述: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
      由此,我不禁又有了疑问:那“自古以来”的“以来”,究竟是先有“夏禹铸代表九州而造的九鼎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呢,还是先为“得天下”而“问鼎中原”,而“逐鹿中原”,消灭他国,而后“定”了再讲九鼎?依我看啊,春秋时期汉淮诸小国在“逐鹿中原”的结果,让我怎么突然为祖国母亲而哀戚——纵然您曾经是淑女,也难免被别国俘虏强奸,甚至逼良为娼,卖淫取笑,何曾当过一天的贤妻良母!

      武则天不是国家,但她曾经不可一视于一个国家。唐圣历三年(公元699年)年过七旬病中的武则天接纳道士之谏,命使臣胡超到嵩山投下了“赐福除病金简”。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片金简,上刻阴文3行,楷书63字:“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甲申七甲小使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从千斤之鼎到4两金简,从定国安邦到帝王谢罪,我觉得有意思。

      参观了两个小时,从博物院出来,无论我怎么回首,也没看出个“其外形呈覆斗,形似河南登封的观星台,据说内含‘九’数,意关‘九鼎定中原’”的名堂来。倒是见有卖报的,好象关于刘少奇的。回到住处在网络上查:是《清明前夕河南开封社会各界凭吊刘少奇》。 
      啊,又是君王事!

                            2011-04-01 深夜   大风猛起,天地朦胧 
                                     04-02  上午在轨城村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