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风还自有
|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30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
七老八九十的人回忆往事,尤其重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即使后来再多的丰足,似乎都还不足以填平那思想心灵感情的巨深胃坑。已难计数他们中究竟有多少人写过发表留下纪实、调查报告、理论分析的篇章;仅有过口述的,可能六亿到八亿吧!
我的父亲还在世时,不下二三十次因不期然睹某物而忽然间怀旧起某老事,接着开聊,聊着聊着,老人家往往以一句慨叹“要是换了今日……”作结。
老人家谢世之后,我极少再在子孙面前说起这些。不想讨个“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的没趣。但又情不自禁地在大家怨愤当下恶行劣风时,独自回往去那社会看看。
许多文章论说讲“三年困难时期”是“人祸”,直接事端在于“大跃进的浮夸风”。在这事上,我历史过,有体会,但没学问。于今,要我追溯个人对那时物质生活的最初最先最开始的第一件有关的印象“是什么”时,我会说:“伊拉克蜜枣”。
当我把这五个字在百度上搜索,便很容易见到同识此物于同时代的好些人。只是,更多的人把中国市场开卖伊拉克蜜枣的年月移到 1960 年甚至 1961 年,即使北京有的老人也说“因为不要凭‘糖票’购买”。
我记得一清三楚的是:
时间—— 1958 年初夏。
地点——珞珈山,武汉大学二区,邮政局土坡下,员工食堂那条道出口,一墙直竖“十五年内钢铁超过英国”宣传画栏的前面。
销售价——每斤 0.12 元。我的姐夫叫我去买:“还不知道好吃不好吃,先买半斤。”我付一角钱,找回来四张一分的蛋黄色纸币。
因为那年一斤还在十六两。
现在,再确认一下,的确: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之发布是在 1959 年 6 月 25 日,其中有对“市秤改为 l0 两制”的文字。
有的老人在回忆六十年代初的伊拉克蜜枣时,也提到了“一斤 0.14 元”。
我这样来解题:我的记性和各位的回忆都是事实,那就是伊拉克蜜枣一直到很困难的年份,在某些地区还有无须票证的自由买卖。
但无论如何,“困难”绝不是突发的,而凭票证供应的物质越来越多——先粮食、部分食品,后农产品,再燃料,接下去工业日用品,最后全部——有其发展的过程。
我记得, 1958 年我姐夫我姐参加武大教师的土法高炉炼铁,夜间回来,各领了一块菱形的白糖发糕,就无须粮票;而 1959 年夏天在初二的我,跟同学们一起到工厂去劳动锻炼,厂里给每个值夜班的也都发发糕,也都没要粮票。这显然都要比“三年困难时期”过去几年了,甚至1968 年结婚办喜酒的人家,都还不得已要向来宾收取三两粮票强许多。
1959 年的读初二和 1960 年的读初三,武大附中在原十四中的校址,地点在小东门进去的昙华林。与小东门反方向,再走些小道,可达实验中学。那附近有个巷子的交叉口,有一家专门卖清水煮萝卜加盐的小铺,寒冬腊月里木屋楼层的顶子乌曲抹黑,能被腾腾的蒸气缭绕得如仙宫,隔着一米半两米的空挡,外围十来人嗅着香味。那次,我横下心来舍得一角钱,买了一碗六片半透明的白白,胜景一世难忘!
有说慈禧当年落荒,见菠菜不知何物,大太监李莲英献媚:“回老佛爷,此乃‘红咀绿鹦哥’。”
我倒是想给我的那碗食,名称“销魂玉玲珑”。
到 1963 年,我外甥已经会说话了,第一次看到卖油条的,问我姐:“妈妈,油条可以吃吗?”
由此,又可推导回忆:这时候,最困难的年份正往上爬。
说了这么半天,还没讲到当年社会风气怎么样的事来。
唯一,我听说过的事件是:一食客将起未立时,有人生怕盯着的残羹被在争先恐后等候的人夺去,竟然把口水吐进那剩碗里,尽管周围个个“这……这……这……搞的么鬼唦!”
其它的,并不曾听周围的人以后有过说的。
所以,宋 · 梅尧臣《送韩奉礼》诗曰“世风还自有,文体不须论”,安在此处,应当能让我的父亲慨叹不空。
2016-10-29
【本篇有关】
【我在 5961 】背景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6/2560.html
【我在 5961 】经历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6/2561.html
【我在 5961 】影响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6/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