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自在
| 发布日期:2016年02月2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题外话】
这瓶,是当代人的作品。
它虽然仍具有宋元明清时代梅瓶的基本形态:小口、短颈、丰肩、圈足的瓶式,口小也仅能插梅枝,但与之前所有传统的最大不同则在于,它既不是陶,也不是瓷,而是一块实木被掏空了内心的。
【正文】
在检讨自己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的来由时,我追溯到我的养父母,即我文笔必称谓的“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给我的家教;追索到学校老师、学问导师的教化,以及同学们的影响;追述到这一生来在各个阶段得遇的人事。
但都被我确定为“不是”。
以我跟我的父亲在同一个家庭的五十八年,时间最久,朝夕相处最多,对其为人处事,不言即知来说,我本应受其影响最大,最深。
我的父亲其之所以能一辈子受到任何外人的称赞,那就因为的是其态度永远的凡事随和,凡人皆好;所幸在其看来,生平遭遇到的坏人不足三个,别的全是好人。更又,其一辈子都需要至亲陪护,上自我的祖母,中与我的母亲,下到我,乃至其孙辈、曾孙辈。
在这些方面,我一点都没秉承。
随着自我检讨范围的扩大,检讨时长的延伸,检讨事件的深入,尤其是内在的、本能的、无师自通的、莫名如此或那样的时候,我才觉得所以然:我的个性中,有太多来自生父的生物遗传。
生我之父与养我之父完全相反。
生父在世时,第一次与之相识是 1968 年,最后一次参加他的出殡是 1985 年,其间有十七年。和他在一起最久的一次,时长也不过一夜十个小时。对他生平的听说,原本全部白描写出来,也满不了一篇初一学生的作文字数。但我却能察觉得到,他对阅读各种书籍的孜孜不倦,对人目力的犀利和判断的准确;对旧事的态度,要么始终缄默,要么坦露无遗,不存模棱,不存两可;而且对己所下的定论,固执不改。
他一直独自在外谋生,即使年过七十,有妻室、有子孙的那个“家”近在一公里之内,也仍然顽固着,就住街道办的印刷厂做传达室,以微薄的工资自在。
对他的特立独行,别说一直以来,就是五年前我也还将之归因为与我的生母性格不和,近些年,从我自身的内心感悟来说,则能理解到他为了“自在”和“只要能独自自在一天,就决不依附于第二者”的决心。尽管年轻时生子生女十胎,尽管老来在外,身旁没有亲人,或者即便有家人来,亦无非短暂如过路;但其太多看和太重要的是精神的自由,是不受俗世条文约束的。
有旧照显示,年轻时的他相貌端正,气质傲然;老年的容貌虽显些无奈,但目光坚定的很,透出的矜持仍然说一不二。
如果不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如果不是因为有三个儿子的家庭都在台湾,如果不是因为他认为我尚且可以,他断然不会书信予我,言及带书和带咸鱼给他的。
几十年前,我仅将此看作他要的是物。这些年,我才意识到他真正的目的是要看我,要我走近他。
今次春节前,我听说八十七岁的老太太对她六十四岁的儿子说:“你抱抱我吧!”
顿时,我心流泪,泪水将几十年前那个傲骨铮铮的中年才女的形象一下子模糊掉了!
我心想,人怎么会变成这样!人怎么会变成这样?人竟然就变成这样!
老太太问我作何感想,我说:“我想我的父亲多么有幸,也想到我自己的将来。”
“你将来应该比我好。”她这样说。
我则说:“我像我的生父。”
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