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那个问题我现在这么认为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0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前天,晚饭,有多位来客在座。

相互交谈。

其中有一话题,大要是“生儿生女,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让我想起1971年酷暑,在白沙,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时的另一个问题。

一条下山的黄土坡车道上,有那么三个“学员”各扛一件农具,并行着往坡下连队总部回。

我是其中之一。

另二人:女的叫黄爱琴,男的叫方策。

他们比我年长几岁,大约都在三十中。

他俩怎么开辩“女人更爱孩子,还是男人更爱孩子”的,已不记得了。

黄爱琴江浙人,一双未到学龄的儿女随同在干校,可爱之极。

方策安徽贵池人,两个儿子都在老家,每谈之必乐,每乐必陶醉。

那辩题恰中他们的心坎。黄爱琴面红耳赤唇枪带着呼啸的厉声,方策舌剑如簧虚实有致好似游龙戏珠。若不是我居中,哈哈——只怕真锄头开打的死活!

作为唯一的听者,当时哈哈大笑,于今唯此剩余而已。

随着我既为人父又兼人母,我以后的答案是:女人之爱孩子,男人之爱孩子,都弗如兼而为之者!尤其是入不敷出的家庭,又特别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最最难的是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孤孤单单地为人处世的。

我从不曾在子女面前提起自己的负担和心楚。他们亦为人父为人母之后,我更缄默那样的时光。谨此套用《论语•为政》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不为过吧!

我认为,好些事,好多情,好多世情,说也白说,辩解更无清的,还得亲自。

前天晚饭谈论“生儿生女,哪个更好?为什么?”的两家,一家只有待嫁的独生女,一家两个都是儿子。

作为旁听人,现在我是这么认为的:

第一,之所以独生女家的说有儿子好,而两个儿子家的说生女儿好,其实各自都有因缺而欲的心理,尤其是夫婿尚未眉目,儿媳进门也有待将来,后续实际感受怎么样,现在不过清谈。

第二,人各不同,岂是一概而论和一言以蔽之的。

第三,当然,耳闻目睹别人家的好,两三四五的作比较也不能说没有见地;要不,民间也就不会有广为流传的“讨了媳妇死了娘”,“女婿半个儿”,“婆婆叫媳妇叫名字;老丈人叫女婿称‘姑爷’”,“女儿是爹娘贴心的小棉袄”,“儿子是前世来讨债的”等等的呢!

这些俗话稍加小注,道理也都还讲得通:

“讨了媳妇死了娘”,这是旧日为娘的感叹。感叹十月怀胎生而为之,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到大,一夜之变竟然儿子的心全被另一个什么也没付出的女人给收走了!感叹老两口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全部,都给了这亲事,车呀!房呀!首付啊!图个啥呢?

“儿子是前世来讨债的”,还呗!

心酸啦,还得硬着头皮支撑起笑脸,接下去改做免费的保姆也就算了,还得倒贴!伺候月子还得忍受:“妈!现在得科学喂养!”;带孙子也说“爸!现在哪还是我那年代啊!”……

得!有儿子的能好得起来嘛!

“女婿半个儿”, 论亲中有疏——没天天时时刻刻在一起共同生活,眼不见为净,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感。“老丈人叫女婿称‘姑爷’”,讲的是来往的有分寸,姑爷叫“爸”,叫“妈”,跟儿子儿媳原本就是个符号的发音,实在没多大差别,但是,姑爷的声音听起来就“特别暖心”嗲也嗲的别致!再说咯,手里还提了好些讨好的,那东西要是自己儿子儿媳下班带回来给两老的,顶多跨个“好!好好!”到姑爷递上,就成了“你这孩子,还真懂孝顺的!”

《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老杜是一根筋怎么的,咋不知男的都去当兵了,女的嫁比邻的空房啊?寡妇空悲切,独自白头老!

嘿,真TMD诗圣人渣!

我有个亲戚,跟老杜没关系,生一女儿,嫁了个富商。女婿在福州市中心买了162平米的商品房,请岳父岳母来“颐养天年”,“共享天伦之乐”。

老两口逢人都夸女婿的孝顺。

遇到我还算来一笔账,一饱耳福:“我两个退休合起来,一个月拿六千七。帮伊带小孩,做家务,……虽然讲,伊两个经常发脾气,有的也难受气,想回自己家!又想想,吃伊的,穿伊的,自家一分钱不使!老家上面的房子租给人,一个月还有二千,总共存八千。再说了,看病有社保,还有,伊还给我两个买了保险,意外险。这样,为什么不就这边呢!”

我笑笑。

年前因为车祸,这亲戚夫妻没了。

我的算数很差,他妹告诉我:遗留的存款91万,“老家上面的房子”卖得87万,意外险赔付42万,伊的女儿女婿实得不少于200万。

我还是笑笑,心里苦。

无聊者算工,实际人算钱,生意人算计。

那老菩萨寺的楹联写的:“汝的计算非凡,进一回,退一回,谁知满盘皆是错;吾却模糊不答,有一笔,记一笔,到头结算总不差。”

这些闲话,行走中的,在座时的,听见了的,亲为过的,原本只是饭局的面上谈资,姑妄写记在这里,插科打诨一笑。

要杯咖啡吗?


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