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秉性难移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20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本”,由“木”与其下之“一”横结构成。“一”象形土地,“一”之下既是木的一部分,且是“木”的最原始,是芽,是根。
      说到“本”,联系到人,自然会想到“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我从上小学第一次听先生说起,这一辈子都有再听人家之说,有模有样的,有棱有角的。我既朝南北东西都点过头,又向东南西北都摆过手,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莫衷一是地颇感兴趣。到五六十岁了,这会儿胡子白了,还因为没真弄懂,万不得已刨根问底到“本”,才想到:何不从人类之本能,哪些是与生俱来的,不必受教,就能的行为来推论?
      结论怎么样不是我这里要记写的,略去。
      有人以为“本性”、“秉性”是近义词,也有人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视与“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同义。
      我一向是分了别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通常泛指人类的共性。
      “本性”的基本在于“本能”。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则一般指向个人,所“秉”之“性”属其个人的操持。
      “秉”,由象形“手”的“彐”与“禾”结构,表示以手把禾。后来,其字义作为动词时,就是:把持、手握。
      因为本性的与生俱来,所以即使要改,或能有所变,也恐难断根。
      然而,因为秉性有其把持、手握的作用,受个人所处的外来影响,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学得、习惯、态度、定势、性格化,这是一个朝向的移变;还有的同样受外因的影响,改掉了、放弃了已经成为其个性的行为、德性、人格,这是从能作、会为,到不作为的另一个朝向的移变,甚至断根。
      前苏联权威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讲的“四岁看八岁,八岁看一生”,与中国老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人的教化、个性的形成关键时期的规律法则之归纳,如出一辙。同时,二者都揭示了社会对“本性”必要有导向、改造,对“秉性”必要通过教育,培养和树立。
      教育的问题,也不是这里要记写的,也略去。
      我要写什么,记什么呢?
      事出有因——
      最近,我受邀参加了数推未却的一场会。
      会前,看了52篇老年人的散文。
      会场,九人面对包括数家记者在内的一片。
      会上,坐在评委的次席。
      任凭台上点名、台下鼓掌,我都只以起立欠身鞠躬回报,无论如何一言不发。
      散会了,也不留下赴宴。
      告辞主席、主持、主办方负责人时,直被主们异口同声:“你素以直人快语,刚正不阿,享有盛名,竟然变得这么大!”“这是你的性格吗!”我笑笑,再度握别这些四十年前都握别过的手。
      归来,我禁不住“唉!”地叹了口气,将当场看到台下传到台上的一张纸条——我侧目主席那展开的,上写的那些,用笔默出:七老八十  好为人师  指鹿为马  飞扬跋扈  不可一世  栖人太甚  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
                                     
                                                 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