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柳条嫩芽时( 14 片)
|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07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大清帝国时期乃至上溯到各朝代历史,清明祭扫事毕,自回归过年之后一直待在家的自由职业者们遂又远行他乡,谋生的,求学的,赶考的,游历的,各色人等才启程。这些人不似举家迁徙的那种,也就不必将来晒干的井泥,缝在铺盖卷一角做“离乡背井”,而是接受送行人新摘的柳条,带往住地。
柳是可以扦插的植物。扦插后的成活率几乎百分百。既预示着到达的成就,也可在当年的秋末枝叶依依,招招人回。
是故,我们今人能够通过搜索,在网络上找到带“柳”字的古诗多达 12201 首。可见,柳的生命力,其随遇而安的象征性之广泛和久远。由唐乐《渭城》《阳光》改编而成的《阳关三叠》,今人听来最是耳熟,那婉转的歌唱,足以使出行者和送行人脉脉依依。
民国以后,这一民俗民风被各种战事枪杀炮轰消亡。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革命直至九十年代末,吟“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却柳的种与不种和什么时候在哪里种,归了园林局权力的管辖。
以至现在的非文人的文章,非学生的作文,非姓“柳”的,是少有“柳”的。
到了这季候,我却会自然而然要看柳的。看它们发了新芽没,看嫩叶儿出了没。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我老,守旧,还有半土,甚至因为文学承载有的诗意,再就是曾经行旅游历看过的不同季节的垂柳。
2016-04-05
(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