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次出差的笔记(十五幅)
|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1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有一个人事属性的专用词汇,,叫“以工代干”,已消失十几二十年。
“以工代干”就是:编制仍是工人,一切待遇不变,却在干部职位承担具体工作,接受与干部一样的考核的职工。
这种方式,通常是国有单位的人事部门,在干部编制已满,或干部已经全部到位,而实际岗位还急需有人去工作的情况下,应用的。从文化大革命期间创始,到文革结束,尤其是改革尚未开始的大十几年里,这样的存在相当普遍,为数很不少。
1976年初夏,我从邵武战备仓库调回省城,在单位里以工代干,当采购员。
次年7月,被派出差。7日坐火车从福州出发,途经邵武,在鹰潭中转往桂林,后过柳州去昆明,再走成都,到重庆。
当时,仅福州到昆明,铁路里程是2,551公里,昆明到重庆是1,604公里。以当年在好路段快车行驶平均时速40公里,忽略不计停车时间来算,福州到昆明最少须64个小时,而昆明到重庆的成昆线段,全在山与山、山洞连桥梁之间走,平均时速才20公里不说,还每每开不了10分钟就得停一次。停的位置有的在山洞里,有的在桥梁上。桥梁的下面则是万丈峡谷。长长的一列火车,总共不到30个旅客。空空的车厢在铁轨上,不像其它线路上发出的是稳重的节奏,而是自身已经的晃晃荡荡,又与铁轨摩擦的咣噹咣噹,还在空洞里回响的古灵精怪。
那次的任务是到以上各地的部属厂家,或者器材调拨处,坐催计划项目的落实.例如向539厂催拨“[77]无-24号调拨令”的行业专用汽车2部;向重庆供应处要求务必立即履行[Y1411号部令]上半年600套塑料字钉书盒发货而不再拖延;向532厂核实[77-Z-4号计划]自动稳压器整流器DZ632-24/75D 第三季度2部的情况等等。
任务不复杂,路程却很长;目的地各有名胜,坐催的时间不可能人到即成。于是有了乘机得便在地或附近自费旅行、采购私物的时间。
要说当年的福建,不仅是专业器材的严重短缺,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很匮乏。所以,接受同事委托,代购物品,是采购员公差任务第一之后的最重要兼务。
那一趟出差,我共接受13位包括上及书记、科长、主任,下到科室成员和传达室老伯,以及6位亲友的“交代”:代买的日用百货物品,大至各色的确良布料、皮鞋,小到二号电池、肉松等等27种。
这些物品最后都肩挑、手提、背背了回来。
那年月,出公差交通工具的报销是有级别限制的,县处级以上才可以乘飞机或火车软卧,火车硬卧得科级以上,科室职工只能报销火车硬座票。火车硬座票没有对号的。所以,旅客上下车多的大站,不但要长时间在候车室排长队等车,还得一开闸的那一秒开始死命地跑着去找车厢抢坐位。要是普通车厢满员,火车快开了,还挤不上车,那就不得已爬窗进去……
所以,采购员都是30岁出头的男子汉来干。
采购员身经百战,老马识途,跑的忒快,一般上车不是问题。可是,回来时,大袋大包的不堪重担。再回头想想,出差的任务虽已成,但是求人得看人的脸色,低声下气的讨好,所以,流传一首自嘲此业的顺口溜:“去之前神气像老子,赶车跑步像兔子,求人口气像儿子,回来一路像骡子。”
我那趟回来,具体除了有个浅蓝带灰的人造革大提袋,因为到重庆,上朝天门码头时,被人割破了个直角,印象难忘,其它的,是些什么包装,都不再记得。
因为前些天翻箱倒柜找件东西,一本笔记居然重见,里面尽是那趟差旅的内容,觉得还有值得回忆的人、事、走向、地点、物价,从而记起些过往。
再将其拍摄下来,上传在这里。
或有与我同过那时代的人,看到了,也是趣味。
有些人常对于今的物欲横流同感。我翻覆罢笔记旧物,既不思怀旧佐证,也不想抚昔说今,更不做忆苦思甜,只因入梅时节,既然得见了,不妨顺手拿出来晾晒晾晒,免得极易汲水的毛边纸发霉。
看看其中,坐火车,一餐饭1角2分钱,想起去财务科报销时,24小时在车补贴3角;又联系到我的月薪42元,“唉”一声,再感觉那年月——三十一岁的我,身心何清爽!
2013-06-10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