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答之余
|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25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昨日晨早,石上月色微信来问:“‘风起于青萍之末’,还是‘风起于青苹之末’?”
速答:“你提的问题很有意思。若是‘末’,风岂不要从水下的根吹起?怎么可能!若是‘未’, 难道萍未生已来风?有何意思!”
他驳回:“你看错了问题所在:‘萍’或‘苹’?”
再答:“宋玉《风赋》,原句‘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
又问:“‘萍’与‘苹’曾通用吗?”
(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
虽很有把握,可以直接答他:“是”,但为避免造次,我从网页上截了三小图发给他。然后说:“我也不懂,是查典的。《汉典》,在 http://www.zdic.net/ ”。
“很好。你发到我的QQ。”
整个过程不到一分半钟,好似良夜明月照浅水,水流粼粼敷过石面。
在他说我看错时,我竟然敲出“我将错就错,继续我刚才的思考,也与‘萍’或‘苹’有关。”刹那后又打了“你对此没提问,我就另写。”好在没发,删除。转成引经据典,足够权威。
石上月色,1975 年生人。我儿子的辈分。爱笑。金融专业。脑门宽阔。博文强记,与我谈,尤以古诗词胜。准备报名参加来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诗词大赛”。以上所问,可能是为此功课的。
人有上志,都是好事,如光明照见。
回头来,再说我没说完的。
倘若问的是“‘风起于青萍之末’,还是‘风起于青苹之未’?”那,除了我已经写给他的,还有应该继续写出来的:
一者,宋玉《风赋》,原句“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这里的“末”,照常理,该作为“萍”的根来解释。殊不知有违了“萍本无根,故漂浮水面”的常识。何况上句说了风是从地面吹起的,那应当吹动萍的叶面才是啊,怎么会到水下去了呢!所以,连接上下两句来看,真能合理的解释当然就是:1、萍的叶面;或者 2、将败之萍;3、一片萍草的最边远处。
二者,就“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对句而论,下句的“间”是平声字,上句的“末”是仄声字。那么,问题来了:“间”字是方位词,“末”字也必须是方位词;假如把“末”作为“1、萍的叶面;或者 2、将败之萍”来解释,那词性就成了名词或者形容词,显然不对。这一否定反倒好了,好在“3、一片萍草的最边远处”的被肯定,它是对应的方位词。
这是不是我的不正经呢?
这是今人理解古文、站在古人的立场、视觉应有的正经。
怎么讲?
这么说——
首先,古汉字的一字多义是很普遍的;当年原作者无自注,后有他人所注都也是一人之见而已,为什么“树上有十只小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剩几只?”的答案,只许“一只都没有了”呢?
其次,今人理解古文,必要以古人的感知,来求解。求解必须要合理。拿原句“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及其衍生句“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举例,作者都只是看到地面、水面,而没有下到地层,没有深入水中。所以,把“末”作为“根”来解,在这里反而不具合理性了。
第三,千年来的书生,在民间尤其惟上是从,唯权是从,唯圣是从,惟已有是从,如此等等,不利和危害的深远作用影响,秦始之千古以来,从诗文到国是,从帝王到俗子,无人刮骨,无事去遗。
这当然还是就一句的一字以本逐“末”,作了应当怎么回答问题之后的我的再说。
不仅如此,我还应当做一次检讨:为什么我会答非所问?类似的错误还少吗?
近者,不一定就是回答人家问题的,只是日常与人文字对话时候,我不也每天都有二三打错字的!不也都是发送之后不一刹那就发现错了的!
远者,最惨烈的一次,莫过于1964年高考作文交卷之后出考场,多少考生惊吓得个个脑袋一轰:“我写的是国歌啊!”考题是“当我唱起《国际歌》的时候”!
可以终究到“不认真”、“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等等。
但,从此次的石上月色的驳回,我深究的原因是:急于表现自己的才思敏捷。
这就很糟糕了。
修行人的心,必要净而再净,静而再静。
表现自己,是不净。
急,是不静。
月照浅水,水流敷过石面。视觉看到的粼粼,说是月光,其实不是;其实是水波的纹路对月照的反映。
那浅水之石是净静的。
201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