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小气
|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15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有一种情况,颇让我得琢磨一番。
说起甲来,乙嗤之以鼻:“哼!他是有钱人!但是,他有多小气,你们不知道,我在他们家,我还不知道吗!”
丙则说的有分有寸:“还可以吧!有的事,有的人,他扣的紧点,有的他也还是放得开的啊!”
乙反驳道:“那要看他是不是花在自己身上,是不是花在他可以收得回来的人身上。是他自己要的,再多的钱,他都肯花,能捞回来的,他算计着花。做生意的人嘛!哪一样不是往生意经上盘算的!到有一天,用不着你了,嘴巴说的天花乱坠,一脚踹了出去,你才晓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咯!”
权且当自己是个过路人的我,却存心思考这甲,个性上究竟是不是小气。如果不小气,那为什么十有八九人言所语如出乙之一辙;如果确实小气,那何以要被人背后戳着脊梁批评自己?我想从个案,推导出什么,例如推导出是非的尺度,例如认知的异同。以至反省到我的自己,例如我的待人,我的接物,例如我转身发现别人对我的指指点点。
要说嘛,乙后面那段话已经讲的相当明白,把甲对人对事的有别对待,也讲了的。一是花在谁的身上,是自己的身上,还是别人的身上;花在别人的身上,又分成能够回收得回来,还是不能回收得回来,或者只能部分回收得回来。
至于跟职业的关系,所经过的算计,以及不再用人时的处理方式,我觉得千人千面,不是谁有能力,三言两语一篇文章就能分析清楚的。
我只是自己要在内心里去感觉甲的所以所为,感觉乙、丙他们对甲感觉的因由。
我假想甲是个千万富人。
那么,他为他自己花几万、几十万、几百万,有什么不可以呢?有什么不对呢?
之所以批评他小气,是因为相对于他为他自己的他给别人——例如员工的酬劳、亲戚的资助、朋友的交际赠予,必要的、道义的、常理的——占其收入、资产、自己消费的比例太少,以后两种为例——资助亲戚三四千,赠予朋友五六百,他被指说成小气。
那么,他应该付出多少才能众口一致赞扬他的大气呢?
资助、赠予的标准是什么?物质金钱的标准是多少?多少比重才能合乎社会道德评判的标准?我们有这样的具体标准吗?
没有。
既然没有标准,那批评和判别岂不随心所欲因人而异了吗?
我如果是乙,我一定首先明白关于甲的这一点。
然后,我一定要扪心自问:“凭什么我会感觉他小气?”是因为他没有给予我应有的待遇?那么,哪些是我应有的待遇?那么,我凭借什么——血缘、亲缘、业缘、地缘,等等的哪一类;我为之所做了什么,做的怎么样,给他带来直接的和间接的效益有哪些;讲明的酬劳如果没有兑现,那属于违约,不属于大气小气的理论,给予的资助、赠送,那是他的意愿,因为资助没资助,资助的多少;赠送没赠送,赠送的价值大小,指说他的小气,本身就是小人物的小心肠小气量。
我们为人处事,常常以自己的标准急于批评别人,同时往往无暇自顾自己的标准之对错,尤其是出发点的正偏。
所以,佛教提倡“照顾话头”——话出口前,先想想哪是不该说的,哪是该说的;该说的,怎么样说才妥当——这是很有 教益的。
对比乙,丙在评议甲时,好像是有一分为二的。 或许,丙比较客观地感觉到人的不单一性,即使是个性,愈是经过场面的,不光是生意人,政客、首长、官僚、作家、演员、教师、医生、警察、律师、军人、三教九流…… 哪有不双重人格,有多少不是双面人、三面人?
不知乙的职业,但凭其说人家的那些话,我倒欣赏其人性格的率直不晦,可以让人感觉单面,平的。
2012-05-14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