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梅期行-洪登堂里
|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07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特意找古街,偶遇洪登堂。
洪登堂是家门面不大,三进宅的内部很是宽深的食店。
一进原先两厢的位置改成了作坊,煎炸蒸煮炖焖炒烩一应俱全。二进少有几张餐桌。三进六分五的场面摆满桌凳,食客满堂;后六分一为评弹的小舞台。
门口处炸油麻空心大球的飘香,中间段服务员端盘上菜走动的味来,最后台上男女各一演员坐唱的端庄,连同食客生怕同桌人听不见自己说话的互相吆喝嘈杂,……混合的空间……
我很矛盾:即使大几十年前,即使前辈那年代鄙视“戏子”,听堂会的在座,也顶多托起茶盏,尽可能低声地嗑一小碟瓜子,至少算是对台面的文明。而如今,我要么必须吃这里的烹饪,方才可以听此台的评弹;二者不可独得。至于对演员也是人的最起码礼貌,已经完全谈不上了。这一不爽,曾经在北京的南锣鼓巷餐吧,边吃面条边听歌者卖歌时有过。
洪登堂的菜肴,我在拍摄人家点的菜肴时,感觉色香味肯定俱全。一打听,两三个人的那份量也才百来元。
我拍下的菜单,上面有标价。再问跑堂的十七八岁的服务生,店老板包吃包住另外工资三千多,于是得以推及苏州的物价和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费。
我点什么吃呢?
最想吃的是大芝麻球。无奈那大,独个吃不了,浪费。
那就随便吧!
主要是坐着听评弹。
那晚,洪登堂里的苏州评弹由男女两人自弹自唱,行话“双档”。男的拨小三弦,女的弹琵琶。唱的什么,我一句也没听懂,但仅凭声音之缓慢、委婉、平腔、转调,便能感受到此曲唯属苏州有,他乡纵然越国无。联想起我小时候听广播侯宝林的相声段子:“苏州人说话好听,就跟唱歌似的。比方说吧——叫人‘把棉纱线拿来’,怎么说?这么说:‘3-5-7-1-2’,好听吧?”
我在那里想:倘若有个听苏州评弹的专场,更好听,那才叫做:不吃不喝也过瘾!
想象苏州的昆曲尤其的美妙。真想看一出《牡丹亭》。可惜,不知所在。
有说苏州的“平江历史文化古街”,白天的下午就有场次,而我次日的项目已经排满,只可惜此晚此夜的无,虽然洪登堂就在平江历史文化古街上。
2017-07-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