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2016 京城行 • 怀旧补偿现实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20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10/5932.html 的“ 2016 京城行怀旧民俗漫画”篇里,我写道:“如果仅此画风而已,仅此过去的民俗而已,那印象在我的心头应该很快就会消失。然而,这一印象后来又在另外的场合,另些事物上叠加,致使我渐渐地有所发问,有所思考。我不能说,目前我已经有了答案,但是,我对自己说:问题提的很有意义,思考很有必要。”

继之,又写了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10/5934.html   2016 京城行 · 怀旧可以买卖”

再还写了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10/5935.html   2016 京城行 · 怀旧百年商号”。

现在,到了我应当写出所思考问题的本篇了。

因为所行所见,故而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所怀旧的画面、商品、商号,都集中在民国年代的?

我给出的理由大致有这么两种

一种是:这些都是很接近一部分市民、看客、买者的亲历,能够唤起这些人的记忆。

对于这种说法,随即我给予了否定:有此亲历记忆者,出生的年份至少得是民国三十六年前的,即公元历的 1947 年前的,如今年纪都在六十八九以上了的人,是我的同龄人。这些人即使逛街,即使睹物生情,也未必就舍得花钱去买。商家做的是生意,看准的是入账,追求的是利润,何以大德到要把店铺做成民俗博物馆来供人参观呢?

倘若准顾客们、顾客群绝大多数是在这年龄段之后的,那么,上述的理由就站不住,得有另种理由。

什么理由呢?

试分析——

因为对于后来的人们,这些画面、商品、商号,他们不曾与共过,而是“有听我父母亲说过”,“有听老人家说过”,“在书上看过”,“电影里有演”,所以其怀中并无此物;此物所映到他们的,即便是通过其它渠道知晓了,那也不是“旧”,而是“老”——包含着对逝去之物、之社会,抱以尊敬的一个多义字。正如地铁里那六幅漫画主题要表达的“我的老北京”,其中一个细节尤其有意思:“老”字在“我的北京”之外,字体和颜色都有别。

那么,在这些后来人中,自“50后”起,越往“ 60 后”、“ 70 后”、“ 80 后”、“ 90 后”,那“49 前”的就越成为“从前”、“好久以前”、“老早的历史”。他们的记忆,有些人从“童叟无欺”、“公私合营”开始,有些人从“三年困难”、“凭票供应”开始,有些人从“十年动乱”、“斗私批修”开始,有些人从“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开始,有些人从“改革开放”、“麦当劳”、“肯德基”开始,有些人从“一切向钱看”、“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开始。

这么一来,他们“怀旧的想象力,就会来找寻既非当朝各代,又不是男拖长辫女梳二把式的非汉人统治的“那时候”、“那东西”、“那样子”。

那是什么时候?民国时期。

那是什么东西?冰糖葫芦的滋味,穿旗袍女人的气息,吹糖糖画的玩意儿,……那些风化了又重塑的牌匾。

那是什么样子?一个能补偿现实的实打实,包括:简陋的闲适、贫穷的安宁、人事的互信。

我的分析把我自己引到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它有三个方面:

民国政府逃离大陆以后,大陆政治的企图是什么?

现政当局的政治宣传何在人心?

政治为什么竟然这样关联到“怀旧”?


201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