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苗寨一瞥·生活资源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23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以下要写的,我将之归为“生活资源”,颇为无奈。环境、树木、桥梁道路、水、电、商店、食品、住房、农具、生活用器、农作物、家禽、土地,有的是资源呢,有的是物质;有大自然的,更有人为的,我不懂把它们分解开描述,会有几句话讲,于是全都合在一篇里来。

无奈在于,社会学专业的素养,使我应知应会尽义务如实、全面、整体地呈现现实状况;而作为秉着正常史学、民族学常识的,具有理应具有同情心的游客;乃至一个不三不四,既想写真,又想显美的拍摄人,那一天,在乌焦,我能拍到的、最丰富的、最美好的、最具现当代化的,甚至所有我看到的家禽,即使全都罗列在这里,也就这么些,也就这样子。







古以“穷山恶水”曰之黔地,而今贵州的乌焦,就地理、自然资源、原生态的环境来观之外貌,纵然来去的道路泥泞,我仍不以为是,至少远不是我去过、走过、了解过的藏地西域,即便与我家乡福建的许多偏远山乡,譬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下放所在的南平大凤公社辖下的许多大队,要好,而且好很多。









乌焦的山,石多且坚。植被多以自然野生之杂木,不见有成片的人工造林,而值得庆幸的,正如村主任的豪迈有点:“我们这里红豆杉不少!”

“红豆杉是受国家保护的一级珍稀植物哦!”我回他,意思是“不能砍伐,就变不成现钱!”

烧柴仍然是生活的燃料。







乌焦村寨子与公路间。有三“座”廊桥式样的木桥。桥面之上的板皮顶、桥栏座位的长条栏杆,能在风雨中留守得住的都还在。听说“将来,想拿它来作为一个旅游的项目,一个景点……县里给了十万块钱,另外在下面有个小瀑布的那里,建一座廊桥……地点有点偏,我看没什么意思……”我随同东和村主任去看了:两根水泥柱和五道横梁,显然因为工程搁置,苍白与沉默同时在低低的涧间发呆。

乌焦的村中水泥小路,路头的面上有用小鹅卵石的拼接的字样“二OO年”。其宽窄刚好两个人打交道。听说“县里给水泥,村里自己出劳力铺的。”有一段途经村旁去往外乡的道路,水泥面铺的够车通过,真好。

乌焦山间的小路,比起我在福建家乡走过的,说不上“崎岖”,甚而至于可言之以“比较平”。







桥的作用,当然是为了寨子与外界的交通不至于因为环村的水流阻隔。

秋季里,这是一条浅流,却因溪间礁石明露暗藏的此起彼伏触发一道道白色的细浪。

倘若没有生活垃圾——碎瓦、破罐、烂布条、废瓶子、坏塑料袋、污水、粪便的丢弃和倒入,应该还是清洁的。

村子里通有自来水管。





寨子里,除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之后集中在一起的各户电表、路灯;为贯彻“农村远程教育”,政府下发的一个卫星接收器;有些人家屋顶支撑有电视接收“锅盖”,新盖了大约十座房;一些老房的屋顶,也由原先的树皮或者瓦片翻修过,之外的其它,甚至还不如四十六年前我在过的附近南平的那个大队——我在过的那村子,家家户户有厕所,虽然当年简陋,但至少有,也干净。而乌焦老房子是没有的,新房子,听说“还是没有”。

那天,见过远处有小孩背溪水方便,而我则憋小便足十个小时,到县城宾馆住下,才彻底解放。





寨子里有唯一的一家小卖部,个体户经营。两个货柜里空置户外,一个柜面上搁着不要的杂物和一叠一次性塑料碗,以及一只空的“红牛”饮料罐。店里仅有的一个货架上商品有:食用油、盐、生抽、袋包装榨菜和鸡精。

商店的板壁上有两幅村寨里仅有的广告:农村信用社的、卖铝合金窗的。比较别的农村,这就等于告示了我这个外来人:此地没有性病;买不起或没人要补血口服液、家用电器、家具、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婚纱照;不需要假证件、假发票、迷奸药、枪支……

我相信自己的二条具有真理性的见识:“人类原始的文明总是相同的”和“单纯是最单纯的文明”。



















很高兴,能在破旧发黑的老屋之外,见到几座已经建造好的和正在建的新屋,木结构,两层楼。有建筑格局大至200平方米的呢!

我又向村主任了解:“这里,像这样的瓦片,要卖多少钱?”

“四毛。”

“包运费吗?”

“包,运到我们这里,四毛。”

“这里盖这么一座楼房,大概要多少钱?”

“大概两三万。”

“那像那座那么高、那么大的,要多少?”

“他那个人,是在外面做生意的,要四万吧!”

“盖房子一般都是做生意的吗?”

“一般不是。一般都是在外面打工,赚到钱了,回来盖房子的。”

“这里很少看到年青人,都去打工了吗?”我一连串地:“他们去哪里打工?做什么工?”

东帮着回答:“什么地方都有去,男的去 了,女的跟去。一般都做粗工。”

我心里很清楚,那些做粗工打工仔在城市里的艰苦挣扎的现在,和他们不到讨薪无着时刻,那样地永不气愤和永远笑脸的状态。







我的视线关注到民居屋外晾晒的玉米棒和风干的辣椒,空的灶台和墙角一个竹篮里青黄交接的菜叶儿;房屋间排列或堆放的树枝烧柴、场地上长起野菌的段木、房梁架上待用的木板、闲置的打谷桶、扇谷机、酿酒用的炊米桶、染布的塑料桶、洁白的瓷饭碗、发黑的竹筷……







这里的家禽们,只要不到被宰杀的时刻,平生都可以自由自在在房顶、门道、水岸、秋收余下稻茬的田野,觅食、漫步、游走、嬉戏、交配、繁衍后代,比起养来打架的斗牛和平日关在笼子里,到时也得为主人而战的画眉鸟,它们是舒适的、相对安逸的、健康的、幸福的……







打尽了谷子的稻草,堆垒在地头或架起在树干。

细细的浮萍,覆盖住小小的水塘面。

出生的不是时候的苦瓜,作了葫芦的状态,攀缠在水塘间的架子上。

乌焦的自然环境,是这样的自然。


201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