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苗寨一瞥 · 去往乌焦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19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我去的那个苗寨,土语音译成汉字,我写为“乌焦”。

因为这音译是被我写的,所以与其在实际中的汉字表现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在贵州省的地图上,并没有一个名称“乌焦”的苗寨。或者即使有,也绝不是我到过的那个村子。

作为游客,我完全可以用其实际名称,但凭着美好的心愿,我真不想因为自己今后连续 8 篇日志的写实,客观上伤到那里在我心眼里生存已够辛酸的人们,所以取了只有我知所指的别名。

我去乌焦,是因为拐弯抹角找了位引路人。


我高中年代“七兄弟”的老七姓张。

张四川大学数学系毕业,被分配到贵州的一个县任教。同样遭遇的一位女同学,后来成了他妻。他们在当地生女生子,一待就三十几年。直到子女也大学毕业,在武汉工作就了业,各自成了家,俩老退休才归回根籍之土。

所以,张家这两代人对那里的环境、人文、民族、风俗、变迁,悉数晓知。

因我与张家有世交之缘,便直接联系世侄晖,言及:20123月我行旅已经抵达凯里,想去“千户苗寨”,后因阴雨连绵,不得不折回,改道镇远,以至希望能走走苗寨,看看土风的愿望,迄今未能实现,所以,让他以天生的“先见之明”,给予提供三个去处。

去处最好是:

1、原生态,即绝非旅游景点,汉化程度不大,保留有鲜明的本民族特征。

2、有可以接纳我食宿三四天的原住民户。

3、有一位能普通话的当地人做向导。

晖很快联系到他自幼到大的同学哥儿东,“伯伯放心,一点不麻烦的。您一切听他安排就可以了。”


111的特快列车晚了八个小时,2日的凌晨2点才到达我要到的那个城市。在车站边的小客栈和衣窝了五个钟,再去长途汽车站转去县城,上午8点半与开面包车来的东会面,顺路接了乌焦的村主任和一位村委,一道去往乌焦。

东在县城公务,因工作的关系,近半年多来每个月都要下乡二三次,所以去各个苗寨都轻车熟路。

本来车就不赖,更因东开的车四平八稳,轻车熟路就成了千真万确。








可是国道过尽,县乡黄土路的雨后泥泞、坑坑洼洼,好似八仙在八宝粥铝罐子里的过海——连续颠簸、七上八下,甚至陷落不出、遭遇滑坡……无可奈何!

最后那一下拐弯接下坡,东踩了刹车,几些房屋的一个村子,忽现在眼前。

东说:“35公里的路程,我们要走三个小时。”

以我始末拍照的记录,实际车行了四个小时二十一分钟!

我不知道,陶渊明从意念到创作乌托邦的“桃花源”,思想的里程是多少,他“走”了多少时间,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在此际,可谓接近。


20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