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 
                        
                    
                      |     |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26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吴地在东,蔡坑在西,是两个既偏又僻,高了还深的自然村。
	      查地图,桥头去吴地大约8公里35,去蔡坑7公里。
	      各走一趟来回,恰合我日计划山行的里数。
	      前天去的吴地。
	      昨天本是要去蔡坑的,却走了一个错道,结果到的是小王历。
	      小王历又是另外一个自然村。
	      从小王历返回岔道,又走了一程往蔡坑的路。所以,才有今天要讲的第三位缘识之事。
		
      先讲第一、二个。
	      第一位缘识,在去吴地的必经之村——秀吴村。
	      地图上分明标着的只有一条村路,实际到这里却有两条宽度相同、水泥颜色相同的路交叉,成了十字路。
	      十字路口的后面是我的来路,左侧是秀吴,那么,前路两道呈“Y”字形,就让我一时不知该走哪条的是。
	      正在这时,就好像董永遇到七仙女一样,晨曦里悠然出现一位阿姐。
	      “阿姐!请告诉我一下:去吴地要走哪条路啊?”
	      “去吴地啊。走这条去——”阿姐指着左边道说:“你一直要走水泥路哦!不是水泥路,你就不敢去哦!只有水泥路,才可以到吴地的哦!”
	      “谢谢阿姐!谢谢!”她满头一丝不苟的白发。
	      “阿弟,你去吴地干什么啊?里面有你的亲戚啊,还是去做什么事情?”她著的旧式鸳鸯扣半高领边开襟上衣,浅灰色,布质厚实,特别干净。
	      “阿姐,我没亲戚在吴地,也没事情去,就走走。”
	      “‘就走走’?”她似乎以为自己听错了:“我今年八十六岁哦,耳朵听不太见。现在我去地里割点豆子去。”她搁在身旁的簸箕里有些毛豆,还有一把镰刀。
	      “阿姐,你好健康哦!”
	      “阿弟,去吴地很远的哦!你怎么不坐车去!雇摩托车去,不会累。全部是上坡哦!”
	      “没事的,阿姐!这里空气好!”
	      “阿弟!不是我说你哦,现在呀,我们农村的人呢,都跑去你们城市了,你们城市人呢,又跑我们农村来!我家在那边,你来吃了饭再去啊!”
	      “阿姐,谢谢!谢谢阿姐!我走啦!”我向她挥手。
	      她挥手:“阿弟!一定要走水泥路哦!不是水泥路就不要走哦!”
	      话是听从了阿姐的,可是就后来六点五公里的去路,我遇到的岔道就有七处,而且全是宽一样、色相同的水泥路!七处岔道我只错走一处。想想阿姐,她知我不知,她识我不识,只缘她在山里,看尽沧海桑田。
	
		
	      第二位缘识在秀吴去吴地的另一个必经之自然村——不知其名,三五户人家。
	      秋光的辉煌下,有位妇人在自家的晒谷坪上翻谷子。
	      我拿照相机连拍好些张道旁一排的柿子树——那压枝的金黄果实可人得让人心甜。
	      相隔十几米的妇人大声笑说:“我的柿子很漂亮吧!要不要我拿点给你啊!”
	      “谢谢!谢谢!我只是拍拍。”我真心答应。
	      “你们城里有卖的,也没有我家这样好的哦!你不要?”她扒了扒手握的木耙:“你不吃,就不知道我们山里什么是甜的哦!”
	      小说里才有的言语,真出现在我的耳际!
	      “我拍到的就够甜了!”
	      “是哦!来我家坐吧!吃了饭再去啊!”
	      “谢谢!谢谢!我还得赶紧走呢!”
	      “哎!连饭都不肯吃就去,饿了怎么办!”
	      她的真情让我怀想,从前到现在,现在往以后。
	
		
      第三位缘识在去蔡坑的一处分叉路口。
	      那路头的道左有辆摩托车,一辆皮卡,一台立式大电子秤。
	      山坡下是桔子林。
	      显然是采购的。
	      问其中的一位更像农民的小个子:“师傅,去蔡坑是往这边,还是往这边啊?”
	      他左看了看,右看了看,然后愣生生地往右边更宽的道上指:“这边!”
	      “谢谢师傅!”我大步向他说的道上走。
	      想:当父亲的男人,不是婆婆妈妈,说话做事都明了,简洁,干净,利索。
	      大约走了一公里,后面有了摩托车响,由远至近,猛地在我身后刹住。
	      几乎吓了我一跳。
	      刚才那人:“错了!错了!糟糕!我说错了——这条是去小王历的,起先那条才是去蔡坑的哦!”
	      “呀!你还赶上来啊!”我好感激:“谢谢你啊!我反正都是走,无所谓去哪里,就这样去小王历吧!谢谢!”
	      “这样啊!那我走了。”他折了回去。如果我去蔡坑,相信他一定要主动叫我上车。
	      我赶快拿起照相机抓拍了他的背影。
	      想:如果这是在城市里……一公里……
	      返回时,他们还在,皮卡上已经堆得差不多满了桔子。
	      我再次向那人说“谢谢”时,旁边显然是买家的胖子问:“怎么啦?”
	      看样子那人一点没说过追赶我的事。
	      我看老板样的人和司机他们下山坡去后:“师傅是附近村子来包山的?”
	      “我?我是立墩的。你晓得立墩吗?”他大约一米五五的瘦小个,眼睛明亮,鼻翼两侧下来的法令纹特别长。
	      “我去高阳时有经过立墩。”
	      “那就是,我就是立墩的。”
	       “今年桔子价格怎么样?”
	      “今年还是不行哦!我直接买给他,什么都不管,他们自己雇人采,自己运。一斤三毛六。”
	      “如果雇工的话?”
	      “雇工?一斤差不多要一毛多,我也才卖可以卖五毛六七。”
	      “哦,这样。”我又说了声:“今天的事真谢谢你。”
	      他说:“没事。”
	
		
      晨光易散明还复。柿子收秋正挂树。桔子同样各有别。路人问道知道路。
	      知道路乎?
	      知道。
	      知的何道?
	      我知道二:一道山者寿,另一道仁者寿。
 
                                                       2013-10-24
	
